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以后的教学系统的要素有哪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路有哪些?

   www.gaoxiao88.net
实践证明,应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处理好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的关系,否则会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一、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关系 1、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界定 本文中将信息技术的内涵限定在下面定义的范围内: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音频、语音信息以及网络化信息交流等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技术特征。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粉笔、黑板、板画、挂图、录音机、VCD、电视机、幻灯、投影等为辅助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 2、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是取而代之还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这是利用信息技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需认真研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认识,即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至于一些本来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也要运用大量复杂的媒体形式来表现,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电化教育的发展没有将粉笔和黑板排挤出课堂一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收到和谐、高效、简便的效果。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手段我们施教者应注意:适时、适度、适量、适龄等特点。要抓住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关键点的时机;要适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因为这种技术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较大,颜色、音量、画面等若过度刺激会使学生疲倦和厌烦;适量地利用信息技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量会使学生吃不消;适龄即适合学生的认知度、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等。 3、信息技术和学生的思考的关系 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创新感“唤醒”。两种手段应用时应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物理实验教学关系 物理实验是进行物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物理实验,学生能够动手动脑获得学习物理知识的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品德,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激发思维;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一丝不苟的实验习惯;课外实验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激起创新的火花。这些是信息技术无法比拟的。 而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实验很难实现的物理现象,可以放大微小现象,放小宏观的物理情景。并且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随时呈现,十分灵活方便。对学生的复习课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清晰展示教学过程,贴近时代气息易于学生交流互动,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主战场的使命。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盲目利用。三、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关系 课件制作有施教者亲手制作的、网上搜索的和专业机构开发的等。一般老师制作课件时按照自己对本课程的理解思路,进行安排。有些老师在制作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的度量,以及其他同行使用的可行程度,并且在此过程中也很少考虑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的关系。在资源共享的大环境下,上网去搜索某课件,一般情况都会找到很多,但是当对这些课件进行分析时,很少有适合自己的课件。这说明我们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很少考虑该课件的推广价值,绝大多数课件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不值得套用,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其中的知识点,拷贝粘贴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所以我们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不妨先搜索相关课题,再结合自己意图进行整合,这样会提高制作课件的投入和产出比。而专业机构开发的课件,主要缺乏针对性和费用较高,这种课件很美观操作性也很强,但制作者绝大多数是非任课老师,所以只考虑解释规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乏考虑师生间的学习过程、学生时机和学生间的差异等,这种课件我们一般只使用某一方面,降低了该课件的使用效率。 课件或媒体技术使用之后,我们使用者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对本课件或媒体技术进行改进,并建议其他同行使用并提出意见,这样逐步使该课件或媒体技术完善,使制作和使用过程相互促进和谐共生。四、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正负效应的关系 1、正效应①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情境。 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对大量事实及实验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而建立起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也要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及研究方法,这在教学时就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积累作为依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感知周围事物的能力也不同的,要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搜索他们头脑中积累的与教学相关的内容,确实比较困难。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②运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形象化、动态化,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碰到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受实验条件等影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达到我们施教者预设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将物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抽象变为具体,静态化为动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的整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时,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和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微观领域中的物理现象等,而如果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用摄像机把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④信息技术与黑板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大课堂的的信息容量。⑤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⑥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师引导,激活教学各环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负效应①对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影响 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学到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有效的学习的方法和体验科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借助课件的形象化攻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减少思考之苦。但是,长期通过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化的帮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哪儿来呢?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不是也会萎缩?学生思维的质的变化从何而来?这样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产生负效应。②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约束。 由于信息技术课件比文字相直观形象,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以学生无需开动脑筋,久而久之会造成思考问题的简单化,影响思维的深度,甚至使学生不会思考或懒得思考。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一般是课前设计好了程序,这种定势容易削弱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陷于被动,并妨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③对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影响 爱因斯坦赞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在大量直观视觉刺激的作用下,学生的想象力正在逐渐萎缩,用进废退是基本法则。恰恰正是这种“形象性”扼杀着学生的想象力。④对阅读获得信息的能力发展的影响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用语言文字叙述情景不具有可视性,但它的这一特点却能给学生留下广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语言文字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将来自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让学生能领会抽象语言文字载体中的信息,并培养获得信息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任何盲目的“形象化教学”都会适得其反。⑤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负效应 不恰当的制作和使用课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现在多数课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交互和反馈,实质上还是教师按既定路子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观众。经常如此,课件的新异性消失,学习动机、兴趣和热情岂不都会降温。而且,有些课件中的强烈多变的音像刺激,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成为危害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⑥对学生自控方面的负效应 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远程教学,具有拓展教学时空,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但这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自控能力不相匹配,这与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不相匹配。高中生容易在网络诱惑下,接触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东西,会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产生负效性。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优势的同时,又要考虑减少给学生学习能力产生的负效应,使信息技术健康地学生的学习服务。五、正确处理好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无非是从内容、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但三者在课堂教学又各自占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高低,而教学手段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因素,它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抛开教学内容不谈,就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关系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处于主导地位。为此,进行教学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不应以手段改革冲淡或代替教法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媒体浪潮的兴起,使有的老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课件制作,把着力点放在手段的改革上,甚至误认为教法改革主要是手段的改革,改革了教学手段也就冲突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实现了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的转变。因此,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要有正确的导向,不要偏听偏离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总之,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适量、适度和适龄地利用,要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服务,决不能造成“教师的教学为信息技术服务”这一怪现象。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辅相成。促进教学手段向现代化的教学迈进,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起到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作用。让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校所利用,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同现代化技术的整合。【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北师大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3] 王贤勇《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4] 续佩君、薛永红《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5] 袁金华 主编《课堂教学论》 .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适量、适度和适龄地利用,要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服务,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辅相成。促进教学手段向现代化的教学迈进,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关系;负效应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进入课堂,并逐渐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在教学活动当中去——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作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目前,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在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中,由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体现的更为明显。

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有哪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在中国的不断高速扩大,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发展,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仅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到今天也成为许多有条件学校的教学常态。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观念,积极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运用中来。广大教师也掀起了自制教学课件的热潮,在网络中能查询到的有关教学的各种影音素材、备课资料、教学课件已数不胜数。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常规。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设计的长度越长越好,其实,课件的设计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例如这次非典时期,北京市的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教学录像在网络中播放,并运用校园网平台实时答疑解惑,发收作业,组织活动,有的班还在网上开了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但返校时,同学们都反映了学习效果不如在校学习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最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很多在课堂之中我们常见的相互启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实的情感,少了读读、背背、想想的环节。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2.2.2 “双基”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从广义知识的角度把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符号、事实性知识和语义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信息技术应用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知识教学对信息资源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学习者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⑴符号、事实性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促进“多重信息刺激编码”的教学环境,或创设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如,新课程注重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要获得“语感”能力,学生需要具有理解情境意义的生活经验图式,需要在语感水平上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法。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同化新知识的语言图式是不完备的,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提供可控制的语言情感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参与反应的机会和进行反应的充分时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情境交际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⑵语义知识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呈现先行组织者等,有效促进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和选择性比较等精加工能力的发展。如,语文学习就是要“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在阅读理解的认识活动中,学生需要选择文章中的某些关键信息进行联想,提取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经验,对这些文字符号赋予意义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性格情趣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倘若文章所涉及的事物是学生未曾感知过的,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同化点;倘若学生虽有所感知却未仔细思考,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情境材料,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

  ⑶范型识别技能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语义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的条件是,知识正例中的无关特征要有变化,这些变式性的正例同时呈现有助于概括;在正例之后紧接着呈现反例有助于分化。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正例的多种变式,突出反例的非本质特性,呈现专家解题时的思维操作过程,以如果/然后的外显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范型识别技能的形成,可以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课堂教学的难点不在于“程序操作”的自动化水平,而在于“模式识别”。课堂教学无需题海战术,而重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概括,学会识别模式。以初三数学为例,《代数》部分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内容、《几何》部分关于圆的有关知识等,都是比较重点且难懂的概念性、原理性章节,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性、概括性高的概念、原理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在中国的不断高速扩大,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发展,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仅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到今天也成为许多有条件学校的教学常态。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观念,积极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运用中来。广大教师也掀起了自制教学课件的热潮,在网络中能查询到的有关教学的各种影音素材、备课资料、教学课件已数不胜数。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常规。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设计的长度越长越好,其实,课件的设计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例如这次非典时期,北京市的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教学录像在网络中播放,并运用校园网平台实时答疑解惑,发收作业,组织活动,有的班还在网上开了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但返校时,同学们都反映了学习效果不如在校学习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最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很多在课堂之中我们常见的相互启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实的情感,少了读读、背背、想想的环节。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

  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相关参考: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概述 整合作为哲学名词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理论上,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

体育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呢?
由于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不同,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也不同,所以这一般体育教学过程在不同教育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二是一定程度的体育教学过程。上述体育教学过程的每一级都包含相同的要素,这些要素的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教学过程。关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即...

什么是教学系统
再以学校为立足点看学校这个自成的系统,那么学校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学校中的各个部门就是学校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其中在这些子系统中学生、教师、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是教学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系统通过这四个基本要素的相对运动从而产生着各个系统之间的输入与输出的复杂的运行过程,通过这个复杂的...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4、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效益。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切与信息的...

如何通过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
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将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谈谈你是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
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效率,应把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科学整合,把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融入了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如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可以对教师教学提供帮助 教师可以充分...

钟绍春主要提出了哪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
1.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两个要素分别是信息技术和课程,在这一整合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整合。在课程目标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扩充了课程目标的范围。在课程内容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改变课程内容承载的...

相关评论

  • 费彩2206: 信息技术介入教育之后,教育呈现怎样的变化? -
    17744011439: 使教师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角色除了是评判者,组织者,激励者,参与者和资料员外,更是课程设计者、知识建构者,情感沟通者,教学研究者等.为“扮演”好新角色,教师要适时地转变教育理念,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时代需求.

  • 费彩2206: 谈谈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17744011439: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 费彩2206: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
    17744011439: 浅谈信息技术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几点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也日益走进了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它如一缕春风,给我们的日常教学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让我们原本沉闷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我们贪玩儿的...

  • 费彩2206: 谈谈信息技术带给教与学什么样的变革 -
    17744011439: 专业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受欢迎的专业, 前景好,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对于基础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认真听课,多实践,就能学到真材实料, 找工作也就容易了

  • 相关话题

    ap在线精英在线最新简短笑话,好笑的段子,搞笑句子,男女朋友校园冷笑话,搞笑歌词对白台词,夫妻搞笑对话,手机流行笑话,逗人笑的动物经典笑话,最新幽默搞笑图文,好笑的视频分享给朋友
    若有事情,请联系电邮
    © <搞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