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为什么憎恨魏征? 唐太宗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大家对此事怎么看?对于太宗晚年...

   www.gaoxiao88.net
一、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到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二、延伸: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所以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
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十七年内,有史藉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魏征比唐太宗大20岁,如果放在时下,就是“60后”与“80后”的关系。年龄上的差距,代沟上的隔阂,意见上的分歧,必然会造成二人之间的冲突。魏征在呕心沥血的同时,却忽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张、理想、爱好和私生活。唐太宗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开拓劲,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权,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魏征的干涉和阻扰。难怪有一次唐太宗守着长孙皇后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能把“从谏入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个份上,魏征的进谏确实过了头。
三、爱太深,容易出现裂痕。
魏征这种慈父般的过火关爱,在唐太宗眼里却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皇帝的在很多时候说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脸色,这种长期逐步积累起来的压抑,总有一天就会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而魏征的“荐人失察”和“谏言外流”不过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索。
贞观十八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立即“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人,总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谛,皇帝也不例外。
当然只要是人,都有缺点,魏征也不例外,但他对历史对中国的发展是很大的贡献的。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

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1�7,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1�7�1�7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1�7t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1�7�1�7”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1�7t”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制,不顾许多大臣(如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的反对;贞观十一年,诏令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为首的二十一名亲王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诏,一般大臣不敢再谏,但侍御史马周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仍冒死谏诤,唐太宗根本不听。最后,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被封功臣呈递了抗封的表文,长孙无忌又通过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请求,说:“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唐太宗才不得不“诏停世到刺史”〔

李世民的晚年扬了魏征的坟墓,这到底是为什么?

魏征举荐杜正伦犯事,推举侯君集谋反,李世民迁怒于魏征,更怀疑魏征也参与到太子、侯君集谋反案当中。
魏征将自己劝谏的奏疏留给史官记录,这件事李世民觉得魏征沽名钓誉,自己可能被骗了,所以十分生气将墓被推到。

扩展资料:
魏征去世在正月,四月份,太子承乾谋反案爆发,大将侯君集也是要犯,是魏征生前推荐过的人才,有一次仆射一职空缺,魏征就说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应该让他当宰相。
杜正伦担任太子左庶子,辅佐李承乾,因为泄露过李世民交代他的话,后来被贬职。不久,太子谋反案爆发,有人说李承乾让侯君集送金带给杜正伦,听说此事后,李世民干脆将杜正伦免官流放。
魏征在生前的时候,将自己所写的所有的劝谏的文书和奏折都抄录下来,拿给了史官看,让其摘抄。这件事李世民觉得魏征沽名钓誉,自己可能被骗了。所以非常的生气,觉得魏征是奸臣。
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开始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党的。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征

为什么英明的太宗对死后的爱卿魏徵恨得如此切?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后分析,在太宗心目中,因魏徵既非山东贵族,又非山东武人,其责任仅是接洽山东豪杰,监视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以供分合操纵诸政治集团之妙用。如果魏征的行动越过太宗赋予的这种权力,就犯了太宗大忌。魏徵推荐杜正伦为相,而杜正伦出自山东之盛门,则太宗赋予魏徵监视山东贵族之作用消失,转过来有联合山东社会文武两大势力之嫌疑。侯君集这人在两唐书本传虽没有详载其家世,只说他是个武将,据陈先生考证,候君集与太宗都属于六镇胡汉关陇集团,史书上说,他的才能出将入相没有问题,魏徵举荐杜候二人,等于集合了当时东西文武三大社会势力,而他自己身为其枢纽,这是太宗最不能容忍的,幸好这些事暴露在魏征死后,否则后果也是个现行,新唐书魏征传中所说“停婚仆碑”这样的惩处应该算是轻的。看来万世师表背后同样也是丝丝入扣的名利场争斗。

相关参考:

唐太宗为什么对魏徵敬畏3分?
魏徵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惋惜不已,他怎么评价魏征?
说起魏征,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议大夫,在凌烟阁24位杰出人物中排名第四。要知道,秦琼和秦叔宝也是凌烟阁的最后一位杰出人物。因此,唐太宗对魏征非常重视。然而,作为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魏征却有一段黑历史--他对六个人都很忠诚。要知道被称为三姓家奴的吕布也是两度背叛不过,终成...

为什么唐太宗为何会感到‘魏征殂浙,遂亡一镜’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魏征的忠直;而没有魏征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当初,魏征是唐太宗对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爱材之心,才使魏征有了发挥才干的平台。他不仅帮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

李世民心里一直藏着对魏征的不满,为什么等到在魏征去世后才发作...
几个原因吧。首先,君臣关系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有利用的层面,李世民要太平盛世,要文治武功。但李世民手下,武有李靖李勣,文有房杜,还有个推心置腹的大舅子长孙无忌,魏征他最主要的定位还是进谏。魏征易主五六次,最后还跟了李建成,太宗重用他,更显得自己君王气度,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当然魏征在...

魏征死后,为何唐太宗感到“魏征逝,遂亡一镜矣”?
人无完人嘛,唐太宗可以通过魏征的谏言来照出自己的不足或过错,魏征是他的镜子

一代名相魏征,曾被李世民比作镜子,他的为什么下场却那么惨?
原因是因为魏征在任的时候,曾经推荐过杜正伦与侯君集。杜正伦其人因罪被捕,而侯君集更是因为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所以说魏征下场那么惨可能原因是因为这两人。魏征是朝廷的非常重要的人,给李世民提出过很多很好的建议。李世民也是把魏征认作标准的谏臣,做出过不小的贡献。魏征死的时候也很风光,魏征...

为什么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到"遂亡一镜矣“
魏征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征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他的墓,他是不是不想再听从别人的...
李世民推到魏征的墓是因为怀疑魏征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魏征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诤臣,他在世的时候曾向李世民提出很多劝谏,约束这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对他是又爱又恨。当他去世的时候,李世民还感慨,非常难过地对身边的人说:“魏征是我的一面镜子,他总是告诉我哪儿做错了。现在他死了,我失去了一...

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唐太宗怀疑魏征,是有理有据的。魏征本人是敢于直谏的大臣,所以唐太宗一向都比较信任他,他说的话大多数都是非常正确的。可是魏征却先后推荐了那两个人。侯君集是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大将,立下的功劳不计其数,所以魏征推荐他给李世民,认为他有宰相之才。此外,魏征还推荐了杜正伦这个人,认为他...

魏征为什么不得善终?
在魏征死前,李世民问他谁人可担当大任,于是魏征推荐了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华,可以担当大任。但是后来杜正伦犯罪被罢免,侯君集更是直接叛变。这使得李世民对魏征有所怀疑,觉得魏征参与了太子谋反的案件。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

相关评论

  • 甘盼5630: 唐太宗晚年为什么憎恨魏征? -
    18029617609: 一、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到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二、延伸: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

  • 甘盼5630: 魏征死的之后,唐太宗对他是恨之入骨.为什么?咕~~(╯﹏╰)b -
    18029617609: 惋惜大于痛恨吧,魏征在时不分场合的指责太宗的缺点,太宗也曾说过要杀掉他,但一直没舍得!魏征就是唐太宗的镜子,唐朝的兴盛可以说魏征的耿直不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所以唐太宗对他又爱又恨…他死后太宗还是非常伤心的

  • 相关话题

    ap在线精英在线最新简短笑话,好笑的段子,搞笑句子,男女朋友校园冷笑话,搞笑歌词对白台词,夫妻搞笑对话,手机流行笑话,逗人笑的动物经典笑话,最新幽默搞笑图文,好笑的视频分享给朋友
    若有事情,请联系电邮
    © <搞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