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碑文文言文阅读答案

   www.gaoxiao88.net

1. 默碑文的翻译

原文宋肃王与沈元用,同使北地,馆於燕山愍忠寺.见一唐碑,辞甚骈丽,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能,取笔追书.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所阙,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翻译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由这个故事看来一点也不虚假啊!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2. 默碑文的译文谁有

原文宋肃王与沈元用,同使北地,馆於燕山愍忠寺。

见一唐碑,辞甚骈丽,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

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能,取笔追书。

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所阙,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

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

翻译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

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

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由这个故事看来一点也不虚假啊!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

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

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3分)答案2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2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2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3. 默碑文的译文谁有

原文

宋肃王与沈元用,同使北地,馆於燕山愍忠寺。见一唐碑,辞甚骈丽,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能,取笔追书。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所阙,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

翻译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由这个故事看来一点也不虚假啊!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3分)

答案

2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2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12.D 13.D 14.C 15.B 16.B 17.(1)译文:(梁熙)出京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把老百姓看作自己的儿子,政绩在三辅为第一。(得分点:出、知、自污、治行、冠) (2)译文: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借意气不肯服输。

先生默默端坐,又是微笑不说一句话。(得分点:酒酣、辨难、蜂起、负气)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D项“馈问亟至,一无所受”中的“亟”如解释为“急切”和整个语境不合;可以结合词语所在的小语境“一无所受”进行推测,句中说“一无”,意思是“全都不(没有)”,可见前面的“馈问”并非一次,故“亟”应解释“屡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比如本题中的“亟”就可以借助句子这一小语境进行解决。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前一个“其”应是代词,他;后一个“其”,还是,表示商量语气。

B项,前一个“则”,就;后一个表假设,如果。C项,前一个“为”,给;后一个“为”,为了。

D项,两个“而”都表示转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比如本题的“其”,前一个“其”后面是名词,故“其”应是代词,后一个“其”是放在主谓之间,故应是表示商量的语气。比如“为”,前一个“为”后面是动词,后一个“为”后面是名词,故两者自然不同。

14. 【试题分析】“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首先应将句子放回文章,借助语境理解其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先生到秦地任茶马司巡视,极其贫困。

有人向他建言(谋取钱财),他却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然后再借助断句的标志进行断句,先借助表示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再借助句末语气词“矣”断开一处,其他的再依据动词、名词进行断句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B项“每年一次”有误。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

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

5. 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①,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②。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译文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大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不能重用,因此有奇才的人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时机,自己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伺机夺取天下。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收纳那里的豪杰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到了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使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使天下归心,希望您的到来使社会安定,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能,这是三王(指夏禹、商;周文王或武王)的作法阿!”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学识渊博,询问他没有不能回答的。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驰,举建制定各种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王粲写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6. 肃王与沈元用的阅读答案

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 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 ④骇服:吃惊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2)暇日无聊

(3)元用素强记 (4)取纸追书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参考答案:

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相关参考:

韩愈文言文的语文阅读题
李愬的妻子进入皇宫,就(向宪宗)控诉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宪宗皇帝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B2.C3.D4.C5.(1)(5分)他很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

马上要中考了,大家给点课外文言文的翻译复习
17.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2分) 七、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8~21题。(8分) 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

奇才王粲文言文答案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 【小题1】A【小题2】B【小题3】C解析:【小题1】A项,就,就任【小题2】①指蔡邕,③“一坐皆惊”的原因是蔡邕器重的人竟然, “年既幼弱,容状短小”。 ⑥这是王粲对曹操的贺辞【小题3】A项,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弱小又不拘小...

文言文碑文父亲
以上是我帮朋友写的碑文,请参考。 2. 我要给父亲写碑文,汉语的碑文写好了,如何翻译成文言文,跪求哪 楼主本身的古文功底已经很好了,此文已可慰令尊之英灵,我再勉强帮忙修饰一下,在下曾经帮人翻译过魏晋的墓志铭。 先父讳XXX,字XXX,庚寅年己卯月乙巳日降于桂西资源车田,丙子年葵巳月戊申日因累疾无药,与世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
小题1:D小题1:B小题1:C小题1:B小题1:A 小题1:①“观”为动词,意为“观赏”;④为名词,意为“景象”。小题1:B项和例句都表示转折关系。A项表递进;C项表递进;D项表并列。小题1:A项,劳作;B项,不寻常的;D项,到了。小题1:略小题1:略 ...

文言文翻译(碑文上的东西)
看来,文字内容错讹较多,碑文上部残缺难以辨认,故不能准确翻译,尽量帮你把意思捋一捋。大意是:……特立碑劝谕大家,为了除贼安良,以保证地方安宁。事情缘由:刘家岭团内都是属民的耕地,为农民耕种,靠春冬二季的收获,得以活命。怎奈被一帮不种地、不做生意、游手好闲的人,日嫖夜赌。等到穷困...

文言文碑文
2. 请提供原创文言碑文,为父亲母亲或其他人写的都可以. 先父讳XXX,字XXX,庚寅年己卯月乙巳日降于桂西资源车田,丙子年葵巳月戊申日因累疾无药,与世长违,下葬西岗。先父在世,禀气恭俭,忠直宽厚,志气宏放。擅修面,精书法。殷勤治家,为嗣殚精竭力,积劳成疾,何其不幸,奄然息世。生前...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四、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第18题至第25题。 (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

有篇品石文言文
有篇文言文将某个人很爱砚台,又很有节制,只收藏几块普通的砚台就知足。 这篇古文的题目是《砚室记》,作者是明代的陆树声。原文如下:余性寡嗜好,自为史官,蓄一端砚。 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矣,越十吾无取焉。” 因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

黄耳冢文言文阅读答案
后来狗死了,陆机在家乡埋葬了它,取碑文名为“黄耳冢”。 6. 文言文阅读答案刘显传 《明史 刘显传》译文: 刘显,南昌人,天生身材魁梧、膂力绝伦,青年时家贫,为人佣工为生,赶上了荒年,因吃量过大,经受不了饥饿煎熬,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他来到一座荒祠里上吊,不想一连吊了两次,都因为绳子和房椽断了而未遂,...

相关评论

  • 逄莉2008: 默碑文阅读答案,蓉城课堂给力A加七年级下. -
    17053388165: BABDDDCCBABADBBABCADACBCADCBCCADCBADBBCAAC六、1.喉咙痛2.haveacold3.看电视4.haveafever5.买礼物6.learn/studyEnglish7.弹钢琴8.playfootball9.洗衣服10.listentomusic七、(1)You'reshorterthanme.(2)Howbigareyourfeet?(3)Whatdidyoudoontheweekend?(4)Didyougoswimmingontheweekend?(5)Wheredidyougoonyourholiday?八、EABDG

  • 逄莉2008: 默碑文的翻译 -
    17053388165: 一、译文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他们在空闲的时间十分无聊,便一起在寺中行走.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一向有很强的记忆,立即一而再再而三地朗读记诵,...

  • 相关话题

    ap在线精英在线最新简短笑话,好笑的段子,搞笑句子,男女朋友校园冷笑话,搞笑歌词对白台词,夫妻搞笑对话,手机流行笑话,逗人笑的动物经典笑话,最新幽默搞笑图文,好笑的视频分享给朋友
    若有事情,请联系电邮
    © <搞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