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的历史有多少年 瓯剧的发展~~

   www.gaoxiao88.net
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1959年定名为瓯剧。

历史沿革

温州是宋代南戏的发源地。明代以后,高腔、昆腔流行于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温州的戏班以演唱高腔和昆腔为主,乱弹腔传入后,逐渐兼唱“高”、“昆”、“乱”。当时温州一带农村流行一种半职业性的“三月班”,农闲时结班做戏。农忙时务农。这种班社起初仅有八个演员,只能演出《浪子踢球》、《卖胭脂》等小戏,在演出角色较多的剧目时,则采取跑角、兼角办法。后逐渐发展成为职业性班社。清代中叶,温州的戏班又吸收了徽调、滩簧和时调,逐渐发展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并出现规模较大的职业班社。但此时演唱昆腔、高腔者渐少,而以乱弹腔“正乱弹”、“反乱弹”为主。

据史料考证,温州一带最早的乱弹班是以洪全本为班主的“老锦秀”班,成立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老锦秀班是具多种声腔而以乱弹腔为主的班社,能演八十四本大戏,成为后来温州乱弹固定的传统剧目。清嘉庆(1796-1820)年间,班社有日秀、三星、小春花、八永义等。

道光(1821-1850)时,温州一带商业、手工业更加繁荣,人口激增,班社一度发展到三十余个,主要班社有新益奇、竹马歌、老同庆、新联奇、新同庆、大三异、大吉庆、小同庆等。活动区域除浙南的温州、台州(治今临海)、处州(辖今浙江丽水、缙云、青田、遂昌、龙泉、龙和等县)外,还远及闽北、赣东北等地,相当繁盛。

宣统二年(1910)后,京剧开始在温州流行,温州乱弹开始衰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部分班社解体,致使温州乱弹一蹶不振,到40年代,仅存老凤玉、新凤玉、胜凤玉三个班社。建国后,有关部门将老凤玉、新凤玉、胜凤玉三个班社合并组成胜利乱弹剧团。1950年后又先后成立“更新”、“红星”等班,1955年合并为温州乱弹剧团。1959年温州乱弹更名瓯剧,温州乱弹剧团也改称为温州地区瓯剧团。

艺术特点

瓯剧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武戏吸收民间拳术和武技,紧凑、惊险。所用语言为温州官话,唯丑脚用温州方言。

瓯剧的音乐唱腔由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构成,现代瓯剧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他腔。一剧中兼唱几种不同声腔,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传统曲牌有一千多支。因长期活动于农村山乡,表演上生活气息浓厚,形式上格律不严。

瓯剧的高腔,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体,仅以锣鼓助节,无管弦乐器伴奏(个别剧目,如《磨房串戏》和《循环报》中,有一段有管弦伴奏)。演出时,一人独唱,众人帮腔,音调高亢,风格粗犷。不少曲牌频繁使用宫调交替和转换手法,形成特有风格。

瓯剧的乱弹,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均为板式变化体 结构。定调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叠板、紧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变化,并有“洛梆子”、“二汉”等其他曲调。乱弹腔曲调华彩,优美动听,由于用中原音韵结合温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在瓯剧“正宗”的传统乱弹大戏中,大都唱正乱弹。故正乱弹一向被称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它与当地民间音乐有明显联系。作为乱弹腔基本板腔之一的“原板”为上下句结构,明亮刚健,可变性大,既可表现欢快感情,又能抒发低沉的情绪。反调原板在节奏与结构上,与正调原板相似,仅较正调原板平柔委婉,调式也不同。正、反原板,均可单独演唱,也常与叠板、流水等板式联结使用。正流水板是气氛喧嚣,适宜于悲哀的感情,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板式作联接。流水板与紧板旋律基本相同,紧板以散板形式演唱,流水板以1/4节拍快速演唱。在演唱中,伴以大锣大鼓。反流水板的唱腔结构和演唱方法与正流水板同,但比前者激越高亢。

瓯剧音乐明快、流畅,表现力很强,能细致地表达各种人物内心复杂感情。

瓯剧语音是温州方言加中州韵。俗称“乱弹白”或“书面温语”(温州官话)。旦角以假嗓(又称阳喉)为主,真假声结合;小生则以真假嗓结合,以本嗓为主,谓之“子母喉”(也叫雌雄喉,阴阳喉);大花多用咋音;老生、老旦用本嗓;老生多用“堂音”、“虎音”,老旦多用脑后音。

伴奏乐器,以笛子为正吹,板胡(旧称“副吹”)为主要伴奏乐器。此外,尚有琵琶、三弦、月琴、扬琴、二胡、中胡、大胡、笙、箫、唢呐、长号、芦管、牛筋琴等。

瓯剧的广场曲牌有丝竹曲和唢呐曲两种。多能伴以各种锣鼓,富有地方色彩。其中〔什锦头通〕、〔西皮头通〕、〔一封书〕,为瓯剧著名的“三大头通”。

瓯剧的表演,唱做并重,以做功见长。如小生可分穷生戏、风雅戏、花戏、箭袍戏、雌雄戏、(童生)戏、胡子戏。在《陈州擂》、《玉麒麝》等剧中,翻扑跌打,一应俱全。小旦有悲、花、泼、癫、唱、武 等六类戏;花旦须兼演刀马旦,有时还要反串武小生,如《哪咤闹海》中的哪咤,是花旦的重头戏。二花兼演武花脸,如:《紫阳观》中杜青,要有“飞腿”、“倒爬”、“水鸡步”、“虎跳”等武功表演。此外,如小生的“麻雀步”;旦脚的“寸步”、“跌步”、“三脚”以及小花的“踢球”、“飞锣”、帽功、扇功等,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瓯剧长期活动于农村,表演具有朴素,明快和粗犷的风格。瓯剧的武戏,更具独特风格,吸收民间拳术而成的“打短手”、“手面跟头”,演员赤手空拳,互相搏斗,时翻时跌,动作紧凑。“打台面”中的“上高”、“脱圈”、“衔蛋”等技巧,亦颇惊险。其它如三节棍、梅花棍、对于连环(即“藤牌陈”)等武技,均颇有特色。其他表演特技如《神州擂》的箭,《火焰山》的扇,《北湖州》的叉,《打店》的枷,以及小生的“麻雀步”、旦脚的“寸步”、“跌步”、“三脚步”,青衣的“背尸”等,都具特色。

角色行当

瓯剧在清光绪以前,只有“上四脚 ”(生、旦、净、丑)和“下四脚”(外、贴、副、末)八个脚色;清光绪以后,随着剧目发展的需要,行当越分越细,发展为三堂十六脚,即白脸堂:小生、正生、老外、武生、四白脸;旦堂:当学旦、正旦、花旦、老旦、三手旦、拜堂旦(小旦);花脸堂:大花、二花、四花、小花、武大花。

生行:

初时瓯剧角色以生为主,称为正生,扮演中、青年男子。外(老外),系“生外之生”,专扮演老年男子;末为“生之末”,扮演中、老年男子中的配角;小生原只扮演青年男子的配角,生行一般俊扮不涂花脸,故又称“白面堂”,但也有少数开花脸的戏。生行早期尚有小外、小末等脚色,亦即后来的“四白脸”,是生中扮演次而又次角色者。清中叶以后,乱弹、皮簧勃兴,描写男女爱情婚姻的戏增多,小生由次要变为主要,正生成为老生的专称。自此,生行基本上形成小生、老生、老外、副末四行当的格局。但仍无文武之分,要求演员文武不挡,做打皆精。生行的唱法,老生用“堂喉”(本嗓),讲究嗓音浑夺取明亮,吐字清楚,喷口有力,有的则用“小堂喉”(高音区运用假嗓),有的腔句往往翻高八度演唱(如〔拨子〕翻高,称为“拨子高唱”),听来飘逸洪亮,别具一格。老外均用堂喉,讲究嗓音苍劲浑厚,以声如洪钟者为佳。副末亦同。小生原用“雌雄喉”(真假嗓并用,转折明显),演唱中能结合和谐者甚少,自有女小生后,真假嗓运用始自然优美。

花脸行:

瓯剧很早就形成大花脸(净)、二花脸(副)、三花脸(即小花脸,丑)、四花脸等四色花脸的格局,后期由于角色增多,开始增添一些花脸脚色,如 “武大花”等。大花脸所扮演的角色较多,有忠有奸,有正有反,上至帝王权贵,下至乞儿龟奴,几乎无其不有。若以其所抹花脸区分,计有红、黑、白、花四类。红脸多为英勇忠义之士,黑脸多为憨直刚毅之人,白脸多为奸刁卑俗之徒,花脸(杂色脸)多为凶残邪恶之辈。二花脸介于净、丑之间,亦净亦丑,亦文亦武,二花脸(副)擅饰憨厚蠢笨的角色。小花脸(丑),旧俗在戏班中地位最高,能代表老郎(戏神)在班中执法。其扮演的角色,忠奸善恶,男女老少,且文武不挡,无所不包。小花脸亦兼演彩旦,如《碧桃花》中的牢婆,《牡丹记》中的皮氏等。四花脸,为花脸行的次要脚色,如《水擒庞德》中,大花脸饰关羽,二花脸饰周仓,四花脸则饰庞德;《碧桃花》中小花脸饰牢婆,四花脸则饰配角牢头。四花脸在较多戏中则扮演奴仆、家将、皂吏、报子之类。大花脸唱念均用大嗓,不仅要求声音洪亮,而且要有翻滚之声,因声如滚雷隆隆和巨浪翻腾,称为“滚喉”,亦称“水底翻”。小花脸用“堂喉”(真嗓),但说白常用“子喉”(假嗓)与“堂喉”结合,有时突然翻高八度,以增强风趣诙谐的效果。二花脸用嗓近于大花脸,四花脸则与小花脸接近。

旦行:

早时只有旦(正旦)、贴(亦称作旦)、夫(老旦)和小旦四色,正旦与正生相配为男女主角。清中叶后,正旦的地位为花旦所代替,与小生相配,成为男女主角,正旦则成为专饰中年妇女的配角。后因武戏增多,又添“武小旦”一色。清末以后,旦戏增加,各剧种又都增添了“三手旦”(或称“三梁旦”)一色;使旦行多至七个脚色。花旦专演年青女子,唱做俱重,文武兼能。因其在许多戏中挑大梁;因而有人称之为“大梁旦”、“当家旦”。贴旦亦称作旦,亦扮演年青女子,常为花旦之配角,故有人称之为“二梁旦”。但贴旦专工唱,花旦更重做,故贴旦仍有其所长和特色。如《西厢记》中花旦饰红娘,贴旦则饰崔莺莺。正旦主要演中年妇女,还常兼演次要小生,武小旦专演旦脚武打戏,如《打店》中的孙二娘,《白蛇传》中的小青等。老旦专演老年妇人,有时兼演其它角色。三梁旦(三手旦)为旦脚中次而又次者,常演一些丫鬟、宫女等角色。小旦因每戏结尾大团圆时,常头披红巾充新娘拜堂,故又称“拜堂旦”,多由学徒担任。

300年左右

对于温州独有的地方剧种———瓯剧你了解吗?昨天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不少“小戏迷”和瓯剧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许多人看完后大为解渴。

昨天的表演者中不少是温州市瓯剧团的表演名家,台上出自《水浒传》的经典剧目《酒楼杀场》表演得热闹,台下02级音乐学本科学生小戴手上的DV机一直没有放下。“听说瓯剧团要来表演,今天特意把DV机带来了,记录下来回去可以细细品味。”更多的学生干脆拿出手机拍,看到精彩处,更是高声叫好。

不光台下的人看得起劲,后台同样热闹。国家一级演员、1992年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孙来来老先生在后台休息,03级音乐表演班的六七个同学便把他团团围住。“孙老师,给我们讲讲瓯剧的历史吧。”“孙老师,我们这么大了,学瓯剧还来得及吗?”看到演员们华丽的表演服,许多同学发出阵阵感叹声:“真漂亮呀。”几个同学干脆跟着孙老师摆起姿势,跨腿,抬头,一个个学得津津有味。03级音乐表演班王佩斯同学不无感慨地说,平时和传统戏剧“亲密接触”的机会太少,看了这次表演,暑假里她也想去学瓯剧。

这次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重头戏之一,要算04级音乐学师范本科学生丁卉和吴晓东临时上台表演的瓯剧片段了。别看他们扮相、眼神有模有样,其实以前从没学过瓯剧,而是几天前跟着瓯剧团老师突击学的。丁卉受爷爷影响从小喜欢戏曲,底子不错,所以前天排了短短三个小时就有点入门了。她将瓯剧形容为一块“玉”,有内涵,纹理,需要时间慢慢浸润。“瓯剧很高深,真正学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呢。”

瓯剧原名温州乱弹,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我国古老的多声腔戏曲剧种之一,温州市瓯剧团是我国唯一的瓯剧专业艺术团体,被文化部誉为“天下第一团”,和早年相比,虽然团员人数仍然维持在六七十人,但表演的行当却开始减少。

此次戏曲进校园活动以瓯剧为主题,由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温州都市报主办。温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施小琴认为,现在大学音乐教材都是西洋的,学生们和中国传统戏曲的接触机会不多。他们希望通过活动让大家在观赏中体会瓯剧的表演特色与音乐魅力,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瓯剧。孙丽郭大斌

瓯剧的起源~~

瓯剧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原名“温州乱弹”。因温州古称东瓯,又有瓯江流贯,故1959年将这一剧种改称瓯剧,成为深受浙南闽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一出《高机与吴三春》唱响华东地区,吴三春的扮演者陈茶花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温州市瓯剧团先后荣获文华奖、电视飞天奖等项奖,曾6次出国表演,新时期以来,古老的瓯剧得益于温州经济腾飞,得到进一步促进与保护,2008年,瓯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月,温州市瓯剧团将保留剧目《高机与吴三春》重新改编搬上舞台,展现了光大瓯剧不懈的艺术实践。

瓯剧的发展 温州(永嘉)“南曲戏文”(简称之为“南戏”)的腔调,被叶德均(1911~1956)称为“温州腔”。瓯剧的腔调含高腔、昆腔、乱弹、“徽调”(皮簧)、滩簧、时调等腔调,其起源便是这“温州腔”。发展至今,瓯剧拥有明以来传留的部分剧作及其腔调,尽管历经数百年的演出、流变,然其“源”未变。作为瓯剧戏“种”之滥觞,只限于高、昆二腔及其剧作(自然也包括唱调)、音乐。现在的瓯剧则原名“温州乱弹”——“温州乱弹”是流行于以温州地区为中心的音乐的名称。现在,有两个剧种以 “温州乱弹”为腔调,除了解放后更名的“瓯剧”,另一个是以唱“皮簧”为主兼唱“温州乱弹”唱调的“和剧”。
  1983年,全国戏曲开始趋向低潮,而瓯剧却在国外赢得前所未有的辉煌。应旅居荷兰华侨总会之邀请,经国务院侨办及我国外交部批准,温州市瓯剧团组成赴荷兰演出团。他们一行11人(其中东方歌舞团2人),以“中国文艺代表团”的名称,携带《断桥》、《浮缸》、《借扇》、《双下山》等折子小戏,于1983年9月18日离开温州赴北京,9月23日离京,次日飞抵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那儿进行国庆首演之后,又先后在阿波都、埃因侯温、四放伦、碎旦、乌德烈夫、嗬罗领根、鹿特丹,及荷兰王国政府机构所在地海牙等9个城市演出,共演出9场。在海牙的那场演出为售票演出,每票售荷兰币15盾,盛况空前。然后演出团经比利时到达法国巴黎,并于10约17日晚在巴黎市中心的“互助之家大剧场”售票演出一场,每张票售价50法郎。,2500余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一时间,演出消息、瓯剧介绍、评论文章,大幅照片遍布大大小小的报刊,如在巴黎出版的《欧洲时报》、香港《文汇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华侨通讯》,及荷兰当地报刊都对瓯剧演出作了详尽的报道。《欧洲时报》在一篇文章中说:“亲不亲,家乡音。”一语道破当地华人的思乡情结。许多侨胞纷纷表示:“在国外看到温州地方戏,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解放后30多年来,我们从没有看过这么精彩的节目,今年是第一次。”
  在海牙演出时,荷兰王国一位精通音律的议员(据说还是荷兰皇室的艺术顾问之类的官员)观看了演出,,看完后,他特地到后台约见领队,当他发现整个伴奏乐队仅仅只是由三个人组成时,不由大吃一惊道:“想不到你们的乐队只有三个人组成,却能把气氛、感情、节奏处理得丝丝入扣,了不起!”他还赞扬乐队演奏员徐朝门的主板(板胡)“演奏水平高超,技巧娴熟,琵琶的演奏,也是技艺卓绝”。可不是么,三个人组成的乐队,竟兼顾板胡、高胡、三弦、二胡、唢呐、笛子,及打击乐等七、八种乐器,而能锣鼓齐鸣,管弦交响,俨然形成较为完整的伴奏乐队,确实难能可贵。
  这次1983年首次出访西欧的瓯剧演出,历经3个国家,历访11个城市,演出10场,观众逾万人次,其中外国友人“约占四分之一”。它开创了“四个第一”,即浙江省第一个出国演出的戏曲团体;第一次出访西欧国家;浙江第一个少数地方剧种出访演出;第一个如此精干的阵容组织演出。温州瓯剧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历史意味”的这次出国演出是完满的,成功的。
  因为1983年瓯剧赴荷兰、法国等地的演出引来国外热烈的反响,因而准备录制像带,广泛发行海外各国,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86年,中国新闻社为拍摄《瓯剧集锦》专程组成了拍摄剧组。时值盛夏,录制地点,就设在信河街石坦巷放生池瓯剧团排练场。《瓯剧集锦》中共收录5支小戏折子戏,它们是:《阳河摘印》(乱弹),张启斌曲,演员:陈又新饰薛猛、冯彩秋饰马氏,谢安怀饰马龙,叶岳林饰薛辉;《凤冠梦·一讼》(徽调),李子敏曲,演员:祁莲莲饰沈少卿,翁墨珊饰春娘(月娥),谢菲菲饰月娥,王成虎饰吴乙九,黄宗生饰李大人,冯彩秋饰李夫人;《借扇》(高腔),沈天成、孙余光曲,演员:王奋扬饰孙悟空,朱秋霞饰铁扇公主;《酒楼杀场》(乱弹),张启斌曲,演员:孙来来饰石秀,谢安怀饰酒保,徐为民饰卢俊义;《绣楼定情》(乱弹),李子敏曲,演员:林双杏饰高机,虞温萍饰吴三春,陈小红饰林聪。
  不久,浙江省电视台又先后录制了翁墨珊与李志超合演的《孤屿情》专题;李子敏创作成就专题;陈茶花表演艺术专题;孙来来表演艺术专题;钱卫红《百花公主》专题;占崇香《潘金莲》专题等。
  瓯剧乐制和乐队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须是细水长流的系统工程之一。作为一个古老剧种,瓯剧音乐的流传一直以口口相传这一传统的方式流传于艺人之间,绝少有人系统地发掘、记录并整理这含量浩繁的音乐,清理诸声腔音乐,可以说,这一领域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李子敏在领导和广大团内外老艺人(特别是当时比较集中的“温州戏剧学校”瓯剧班的许多造诣很深的老师)的支持关心和配合下,历经四年艰苦细致地挖掘、调查、采访、座谈和记录整理,第一次对瓯剧音乐、声腔全面地进行记谱、整理和研究,从而理清了其诸声腔的音乐系统,为瓯剧音乐的传世、传承及其后的作(编)曲和乐制、乐队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才使高腔第一次有了乐谱问世。并于1998年编印成巨帙《瓯剧音乐》。后又于80至90年代,即纳入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在“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编辑部,及文化部门的统筹下,再历数年,终于按国家编辑方案和思想指导,编撰成一部具有学术性、史料性和文献价值的长编专著(共七卷,约两百余万字谱)。总编撰李子敏因此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联合颁发的获奖证书。瓯剧音乐、唱腔的发掘、记录、整理和编撰成册,对于现时乃至后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解放以来半个世纪,平心而论瓯剧艺术的编演,从内容到形式,从编剧到导演、表演,从灯光到音响,从歌唱到舞蹈,从总体艺术到特技,从服饰、化妆到布景、道具,从管理到开拓:现今瓯剧舞台上的演出中一切的一切,无论从任何一个局部或是总体,都有全面的、大幅度的甚至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提高。剧目和整体艺术如此,文戏表演如此,武戏(包括猴戏)尤其如此,开创了武戏和猴戏表演的新的高度;音乐唱调解决了即确立了乱弹腔“男女工”调问题,创编了新的唱调、新的腔句,大大丰富了瓯剧音乐及其唱腔,提高了瓯剧音乐的表现力;乐队伴奏的整体素质;灯光音响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是前所未有的,舞美、造型、服饰的水平均向前大大迈进,比如,朱吉庆设计的《蝴蝶梦》舞台艺术造型,1990年被选送往布拉格参加国际舞台美术展览;谓其整体艺术水平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是丝毫不夸张的。

相关参考:

京剧有多少年的历史
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清朝时期,北京有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其中以昆曲和弋腔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方戏曲剧种逐渐融合,形成了京剧。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到2024年3月20日已有200多年历史了。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BeijingOpera)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

戏曲文化有多少年的历史
戏曲文化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但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历经八百多年繁盛不败。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而故宫中的畅音阁就是最好的代表,那时候人们凡是有重大节日,...

川剧的历史有多少年
明朝中叶,500年左右

现在各地的戏剧和京剧都有多长的历史?
现在各地的戏剧和京剧都有多长的历史? 现在各地的戏剧和京剧都是满清入关后出现的还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我感觉似乎是满清带进来的之前应该主要是雅乐把?我更喜欢唐代歌舞那才是正宗... 现在各地的戏剧和京剧都是满清入关后出现的还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我感觉似乎是满清带进来的 之前应该主要是雅乐把? 我更喜欢...

戏曲有多少年历史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原始戏曲距今2500年左右。唐代中后期(...

从具备完整的形态开始,中国戏曲迄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800多年 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

咱河南的豫剧有几百年的 历史?
豫剧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文字豫剧是我国梆子腔剧种中重要的一支。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乾隆十年(1745年)编纂的《杞县志》卷七《风土风俗》篇,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

粤剧有几年历史?
500多年。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

锡剧发展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
锡剧是起源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所以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锡剧是起源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所以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锡剧是起源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所以距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中国戏曲的历史
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

相关评论

  • 尤裕967: 温州欧剧的形成 -
    17674514050: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黄等剧种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多彩.瓯剧唱腔分“正乱弹”和“反乱弹...

  • 尤裕967: 浙江唱什么戏曲 -
    17674514050: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婺剧 婺剧是浙江...

  • 尤裕967: 温州瓯剧的概况
    17674514050: 628战队队长为您回答:瓯剧是温州本土戏曲,以瓯语和国语为戏曲语言.

  • 相关话题

    ap在线精英在线最新简短笑话,好笑的段子,搞笑句子,男女朋友校园冷笑话,搞笑歌词对白台词,夫妻搞笑对话,手机流行笑话,逗人笑的动物经典笑话,最新幽默搞笑图文,好笑的视频分享给朋友
    若有事情,请联系电邮
    © <搞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