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新即位阅读中,唐太宗和魏征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国的历史由来

   www.gaoxiao88.net
魏征是一个敢为民请命的良臣,李世民则是个拿纳谏当作秀抬高自己的好名的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给大多数人留下的第一映像大概就是虚心纳谏了。诚然,他纳谏不可谓不虚心。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在听取完臣下的意见后照旧做自己原本要做的事。好名声得到了,也没少享受。
理想圣君:开明纳谏的形象如此建立

普通大众一直都有仰望的需要。所以,历史和现实生活一样,也都是需要偶像的,尤其需要具备偶像气质的皇帝。对此唐太宗似乎一直都表现得相当配合。在唐太宗认真求谏的鼓励下,贞观一朝君臣确曾一度形成了一种直言进谏、纳谏之风。民部尚书裴矩佞于隋,也能大胆进谏力争。司马光就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我行我素:纳谏虚心倾听 听完不改还按自己意愿做据《贞观政要》卷二记载: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切谏,唐太宗虽然很不高兴,却没有发作,而是下令“所有作役,宜即停之”。还借题发挥地说出“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这句千古名言来。不过,《资治通鉴》卷193却记载,说过这话的次年,刚刚修缮完九成宫,唐太宗就再次提出要修缮洛阳宫。这一次,民部尚书戴胄站出来反对太宗依然虚怀纳谏,不仅表扬戴胄“忠直体国,知无不言”,还给他升了官。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太宗还是忍不住命窦璡修缮洛阳宫。诸如此类一面从谏如流、一面我行我素的事情,史书中还有不少零散的记载。 “虚心纳谏”的唐太宗只是儒家士大夫们与唐太宗本人联手炮制出的一块“内圣外王”的“道德假象”。大臣们极力想要压抑太宗的私欲,将他纳入“内圣外王”的正确轨道,所以频繁进谏。太宗则几乎逢谏必纳,对进谏者无不大加赏赐,但在行动上却几乎没有什么改观:奖赏过谏臣之后,他想去游猎,仍然会去;想修筑新的别宫,仍然会修。 纳谏的秘密:形式主义表演塑造出一代圣君的形象反观贞观年间的历史,是不难发现李世民那些浓厚的表演痕迹的。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对自己日后留在史书中的形象是如此强烈地关注,以至于他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饰。他不止一次地通过与臣僚们对话的方式,极力塑造出自己生活简朴、爱惜民力的光辉形象。贞观时期的20多年里,太宗确实接受了太多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对太宗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意味深长的是,对儒家知识分子,尤其是文职官僚们而言,重要的也只是纳谏,而不是执行纳谏的内容,因为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天命的代表”。所以,在儒家政治理想中,唐太宗的全部意义,只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内圣外王”的乌托邦罢了。至于贞观之治,剔除那些家给人足的“神化”,也只剩下一场完美的形式主义表演罢了。

一个能容一个敢说

什么叫历史?

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扩展资料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

相关参考:

唐太宗与魏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467190.html?si=3 魏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镜子问题 魏征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盛世。而作为一代贤相,魏征在“贞观之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

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怎么样?李世民和魏征怎么反目成仇的?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征是名垂青史的明君贤相,一个度量宽宏、善于纳谏,一个忠心事主、不畏风险,两人演绎出了一段相得益彰的君臣佳话,在“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从前到后细细捋捋两人的关系,感觉还是挺复杂的。唐太宗李世民 敌我对立关系。魏征早先不是李世民的手下...

《廉听则明,偏听则暗》中,唐太宗和魏征是什么样的人?
语出背景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可见...

魏征与唐太宗文言文翻译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即《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劝谏,《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

...齐威王进谏的方式和《太宗新即位》中魏征向唐太宗进
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比较委婉噢,魏征向唐太宗就没那么客气了,都是唾沫横飞的

唐朝魏征是何人物?
有时候,李世民还会和魏征一起讨论一些问题。比如,唐太宗曾问魏征:“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帝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回答道:“能够多听听各方面意见的帝王,通常比较明智;一意孤行、只听单方面的意见的帝王,难免就会昏庸。”“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唐太宗赞许地说:...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唐太宗刚开始继承王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引进魏征进入卧室内。因为在乎得失而访问他,魏征为人清高,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格又亢奋固执。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屈服,折挠的,唐太宗和他谈论。没有一次不是高兴的采纳建议的。魏征也因此为能遇到像知己一样的主人而高兴。尽力的出谋划策,知道的没...

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是怎样的?
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道理,可还是不服气。魏征接着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能算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魏征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

魏征是唐初著名丞相,他和唐太宗的关系如何?
魏征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公义大于私情,这一点在贞观群贤中是独一无二的。首先魏征并非李世民嫡系,他不仅曾经辅佐过李唐最危险的敌人之一窦建德,而且归唐后曾作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幕僚,对李世民多有打压。所以李世民用魏征完全是看中了他的公正无私,两人并无私谊。其次从李世民晚年曾损毁魏征墓碑来看...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

相关评论

  • 西黎3704: 太宗新即位阅读中,唐太宗和魏征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15941266698: 魏征是一个敢为民请命的良臣,李世民则是个拿纳谏当作秀抬高自己的好名的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给大多数人留下的第一映像大概就是虚心纳谏了.诚然,他纳谏不可谓不虚心.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在听取完臣下的意见后照旧做自己原本要做的...

  • 西黎3704: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
    15941266698: 唐太宗刚开始继承王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引进魏征进入卧室内.因为在乎得失而访问他,魏征为人清高,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格又亢奋固执.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屈服,折挠的,唐太宗和他谈论.没有一次不是高兴的采纳建议的...

  • 西黎37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 - 作业帮
    15941266698:[答案] 答案:C;D;D;C;C 解析: 1.C;2.D;3.D;4.C;5.C

  • 相关话题

    ap在线精英在线最新简短笑话,好笑的段子,搞笑句子,男女朋友校园冷笑话,搞笑歌词对白台词,夫妻搞笑对话,手机流行笑话,逗人笑的动物经典笑话,最新幽默搞笑图文,好笑的视频分享给朋友
    若有事情,请联系电邮
    © <搞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