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有那些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污染大吗?

   www.gaoxiao88.net

1.大气污染问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结构主要长期以煤炭为主,而天然气、石油、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例比较少,直接导致了我国大气污染问题非常严峻。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都对环境造成了大气污染,在北方地区尤为突出。  



2.水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种资源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对水资源的开发使得水污染问题进一步加重。

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外卖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络订餐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

但衍生的问题也日趋凸显,无数的塑料餐盒、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外卖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又一次抬头,外卖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6.旱灾和水灾问题


水灾的危害:不仅毁坏物质财产,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还直接或间接危害生命,给人们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危害。

旱灾的危害:它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

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

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

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

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贴切地把水比喻为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产迅速发展,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尽和湿地的消失,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湿地干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灭绝。

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

从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阳能、快中子反应堆电站、核聚变电站等)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 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6)森林锐减: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本世纪时下降为55亿公顷,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 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亚太地区、非洲的热带雨林也在遭到破坏。

(7)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就是指生物种类。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估计,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即50~100万种动植物将消失。

而且,灭绝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灾:全球每年产生垃圾近100亿吨,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我国的垃圾排放量已相当可观,在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

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而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

(10)有毒化学品污染:市场上约有7~8万种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约500余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

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连南极的企鹅也未能幸免。自五十年代以来,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扩展资料

环境问题治理

环保工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健康需求,也就是使人民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向这样的目标迈进,需要进一步明确环保工作指标,因为指标是目标的量化,完成指标才能实现目标。

环保工作指标可明确为: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土壤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满足相应功能区达标要求。环境质量指标达标是政府环保工作成效的最终考核评价指标,污染物排放削减率、企业排放达标率、污水处理率等是为实现环境质量达标而实施的过程控制指标。

环保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把握好二者的平衡点。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根治,根源就在于没有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点的问题作出明确和正确的回答,在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论”、“保护第一论”、“不可调和论”等观念严重制约了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包含定性、定量两方面,定性方面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符合功能区定位,定量方面是排污总量、生态扰动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环境质量超标就要减排污染物,减排目标为环境质量达标;环境质量不超标就可适当增加污染物排放,增排的约束仍为环境质量达标。达标就是发展与保护在定量方面的平衡点。

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要靠科学的机制。环保工作机制是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环保部门对政府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这是环保法所明确的,但长期未落到实处。

在很多情况下,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变成环保部门负责;环保部门对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变成环保部门对环保任务实施统一牵头管理;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变成环保部门一家负责。这导致环保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含义是,任一行政单元的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做到辖区环境质量达标,环境质量不达标说明政府没有依法履行好环境保护责任。

环保部门对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含义是,环保部门要将辖区环境问题(平衡点定性、定量两方面问题)理清楚,将解决问题的办法向政府说清楚,将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任务列清楚,通过政府目标责任书形式将目标任务下达给本级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实施目标任务完成考核制度。

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含义是,环保工作是由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完成的,定性、定量两方面任务未完成均可追溯到相关部门未能依法履行环保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环境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中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

中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大气污染是中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或者天然源进入大气(输入),参与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滞留时间之后,又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降从大气中去除(输出)。

如果输出的速率小于输入的速率,就会在大气中相对集聚,造成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升高。当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生物或材料等造成急性、慢性危害,大气就被污染了。

2、水环境污染问题

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

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中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垃圾处理市场利用垃圾(生物质)生产木炭、焦油和煤气 基本上是先分类、再进行回收、然后处理。处理方法:最常用的是填埋,但是效果很慢、占地还广、容易对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还有就是焚烧,但对空气污染大、投资也大。

2007年1-11月,中国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1,149,10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75%;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9,540,73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3.5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614,130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1.17%。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的黄土高原现在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高原上植被稀少,沟壑纵横,流失的土壤进入黄河,使之泥沙剧增。但历史上的黄河流域并非今天的模样,几千年前,那里森林密布,气候湿润,最初的华夏文明就诞生在这一地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我国的农业来说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治理环境的事例

因为和专业相关,我选择环境领域,看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得失。如上题所述,这
三十年的改革是一个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私人领域非常成功,
极大地增加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在环境这个公共领域,
却积累了很多问题,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至今为止没有改变。

1 中国三十年的环境变化情况
选取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水质量、大气质量,比较直观地表现中国三十年环境变化。
1.1水质量。根据200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中
超过一半劣于三类水(不能作为饮用水源),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
海河为重度污染。2006年,27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没有I类水质湖泊,满足Ⅱ类水质
的湖(库)只有千岛湖、丹江口水库这两个,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湖(库)18个,占67%

饮水不安全。全国113个重点环保城市的222个饮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质达标率仅
为72%,不少地区的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城市没有备用水源,有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
用水存在安全问题。 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
地下水的水质逐年恶化,浅层地下水由于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染,以及不适当的开采利用
,超过一半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在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水位
逐年下降,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达到上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重大污染事故屡屡进入公众视野,04年四川沱江污染,05年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广
州北江镉污染,06年广西钦州水污染……造成的直接损失都以亿计,间接损失更是难以
计算。
有一则民谣形象地描述了一些地区水质污染的演变:上世纪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
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

1.2大气质量。最近奥运会临近,有一条消息很吸引眼球:澳大利亚田径队运动员由于“
北京的大气污染情况严重”而不参加北京的奥运会开幕式,只在比赛期间才到北京参赛
。“运动员最多能在北京待五六天,如果超过五六天将不可避免地给运动员的呼吸系统
带来问题”(《悉尼先驱晨报》,08年6月17日)。
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上升了465%,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代替肝
癌成为我国恶性肿瘤首位死亡原因(08年4月29日,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抽样
调查结果)肺癌发病率的大大增加,一方面和吸烟等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城市空气
污染情况密切相关。
工业带来的废气逐年增加,下图是1999年以来工业废气的增加量(统计局网站目前只有1
999年以来的数据),触目惊心。


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密切相关,下图是30年能源消耗变化趋势,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
量提高到1978年的5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而且其中煤炭增加量更大,燃烧造成
的污染比石油、天然气更加严重。
其他环境问题还有:酸雨、城市垃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矿产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海洋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由于环境污染和破坏引发
的冲突也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年均不到6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60万人次,增加了10倍

篇幅有限,这些问题不再展开陈述。单从环境质量角度来看,中国人民面临不断恶化的
环境,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巨大的。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2007年的一份合作研究报告
《中国环境污染损失》(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 – Economic Estimates of
Physical Damages),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于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
就有每年约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5.8%.

2 环境领域问题成因分析

2.1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我对经济学的理解简单说是这样几句话:资源是稀缺的(预算约束),人是理性的(追
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各不相同的(偏好曲线不同),竞争是有益的(降低成本,促进
技术进步),信息也是有益的(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是重要的(形成稳定的预期,惩
罚不守信用者)。
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环境问题,经济驱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较为普遍的、长期存在
的环境损害其实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当然也有法律、道德等因素,但经济驱动力是
最为强大和持久的)。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可以发现环境问题有这样几个特性

一、环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者排他的成本非常高),比如
大气和水资源,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等等。环境物品当然是有价值的,包括使用价值、
美学价值、生命支持系统的价值等等,但是这种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环境价值很难形成
可交易的市场,往往形成了很强的外部性,无法内部化,人们对环境的真实需求无法通
过市场来体现或者显现出来。更进一步,因为没有市场,人们没有交易的锻炼,对于环
境的定价更是无所适从。
在环境基础设施的提供上,还明显地体现为区域性和垄断性。比如一个地区给排水、电
力、公共交通供应,自然保护区开放和维护等,都表现得比较明显。
解决方法,一是更加深入地使用市场化工具,尽可能地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公权力的
强力干预来引入多元的交易主体,形成市场(比如排污权交易市场);二是通过民主制
度的建设,对自然垄断的环境物品提供进行监督监管,体现人们的环境需求。但这些都
需要很多条件支持,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执行力。
二、环境问题具有累积性和阈值。环境污染从积累到成为环境问题有一个过程,短的可
能几小时,几天,长的可以达到数十年(比如臭氧层空洞),甚至上百年(比如核废料
);同时环境问题的爆发是有一个阈值的,污染在达到这个阈值之前不一定有明显的显
示,但一旦达到阈值就可能突然爆发形成环境问题,比如太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爆
发之间的关系。
由于这种属性,环境问题特别难以查找“肇事者”,因为这个“肇事者”很可能是多个
机构或个人的共同行为,甚至于已经不存在了,区分和追索责任非常困难,信息的不充
分性也造成监管的困难。一些国家对于环境问题赋予了受害者历史求偿权,能够对于历
史遗留的问题进行追索,给予大公司很大压力,也促进了大公司重视环境问题。在我国
目前还没有创立这种制度。
三、环境问题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在不断进步,但是仍然有很
大的空白。比如,197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机理还完全不了解,认为
氟利昂等氟氯烃是很安全方便的制冷剂;再比如,对于全球变暖的趋势,现在人类科学
家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IPCC气候变化研究),但是对于人类活动对于全球变暖的贡献
程度和地球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暖的反馈程度,现在还众说纷纭,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没有确定的依据,就难以进行决策。发达国家对于有些不确定的环境影响采取谨慎原则
(precautionary principle),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但在我国这方面还比较
薄弱。
总的来说,环境问题是一类很特殊的经济问题,理性人假设、充分竞争、充分信息等经
济学假设都很难在现实中更加难以体现,所以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破解环境问题都具有
相当的难度,在我国更是如此。

2.2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几个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环境问题更加严
峻。大致有这样几个因素:
一、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在1949年之后的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发生了人口增长方式的
历史性转变:由传统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增率过渡到20世纪60-80年代的高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增率,再转变到快速工业化时期(90年代后)的低出生率、低
死亡率和低自增率。尤其是建国初期,在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中,"多子多福"的传统生
育观使得人口在摆脱了战乱、疾病、动荡、贫穷等抑制因素后迅速增长。
从5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意识到人口压力,因此开始了“服务性的计划生育”,以鼓励
、宣传为主,从60-70年代才开始逐渐强硬起来,正式从80年代初实行部分地区(主要是
城市)独生子女政策
尽管实施了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也达到13亿,人口对生
态环境的压力以各种形式显现出来。为了生产足够的粮食,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
,饲养大量牲畜,人们生活需要使用能源,在21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
目标下,人均物质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对环境的压力会持续不断地增加。

二、消费品快速发展阶段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有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
段;(2)起飞酝酿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大众化高度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他的理论并不完善,但是提供了一种视角,就是:经济发
展的不同阶段,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追求基本的营养,基本
的医疗、教育等;之后这些物品的边际效益递减,开始追求消费品数量的增长,尤其是
家电、住房、汽车;当这个社会普遍拥有这些物品之后,才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追求个人价值,金融、文化娱乐、旅游、医药等服务性行业进一步发展。对环境质量的
需求基本也属于这一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看到,追求财富是中国人改革开放之后的最大心声之一。打
开国门,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点燃了中国人追逐财富的热情,甚至于
给国际上留下了中国人“能吃苦,能赚钱什么都干”的印象。加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的改革,提供了无数机会,消费品行业快速发展,人们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对于大众消
费品的需求增加非常迅猛。以汽车为例,中国1999年的消费量只有100万辆,而到了2007
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达830万辆,总体增长率达16.3%。中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总消
费量的12%左右,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且有可能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汽车消费大国。 空调、电视年产销量也都在数千万量级。
考虑中国的城乡二元(或加上流动人口,三元)结构,在城市和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中
,基本可以看做是进入了大众化高度消费阶段,并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转移,而还有很
大一部分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逐渐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迅速进入大众高度消费阶段
的浪潮中。可以想象,短短三十年间,从传统社会迅速进入大众高度消费社会,而追求
环境质量的需求仅仅在部分较为发达的地区显现,这个过程对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是非常巨大的。

三、出口导向发展路径的影响
我们在经济改革过程中,选择了一条出口导向型的发展道路。这在初期内需很低的时候
,是非常重要的,引入资本和技术,利用了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率。这条
道路我们一直沿用至今,低成本和低汇率的优势,以及中国人勤劳能吃苦的精神,将“
中国制造”的皮鞋、玩具、打火机、化工产品、五金、家电、机械,甚至汽车,打入全
世界的市场。
但是这条路径对于中国自己的生态环境不吝一场灾难。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环境的需求
和呼声,环境门槛逐年提高,这些淘汰落后的产能转移到中国;同时我们自己对于资源
要素的价格(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的价格一直采取压低的手段。
这些对于环境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由于价格压低,鼓励了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
的产业迅速发展(这些产业对于就业的贡献还很小),等于说是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资源
,把将来可以用的资源在今天货币化、变现。我国钢材、水泥、部分化工产品都成为世
界产量第一,而产量第一的背后,必然也是污染的第一。而人力资源价格的压低导致工
人们难以对自己和下一代的人力资本进行投入,从而重复低端的劳动,与“以人为本”
的目标相当矛盾。
应该承认,中国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对于钢材、水泥等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些产业
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仍然需要区分那些污染留在中国,上下游却都在国外的产业,
对这些产业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因为这些产业的中国部分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
利润稀少,环境污染却相当巨大。

四、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
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在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乡镇企业,最初叫社办工业,由1959年2月毛泽东称其为“社办工业”而得名,1972年改
叫社队企业,1984年改叫乡镇企业,1996年上升为正式的法律地位。从企业组织形式看
,它既有公司制,也有合伙制,更多的是个人独资;从企业规模看,既有一些大型企业
,但大部分是中型和小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乡镇企业的综合性可以概括为
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元投资、多业并举这“四多”。
从经济学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变化可以发现,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改革的
大大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以至于1982-1984年就出现了卖
粮难的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压力下,农村劳动力难以进
城,中央为了解决富余劳动力的问题,鼓励农村“离土不离乡”,举办乡镇企业。
应该说,乡镇企业在解决就业和经济创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
利用短缺经济迅速完成了资本快速积累,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就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
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进一步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到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超
过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8% ,乡镇企业的活力一方面形成了国企改革
的“参照系”,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巨大需求也养活了不少上游的国企们。
但是,乡镇企业的“小、散、乱”,技术水平低下的特点是农村面源污染的最重要的成
因之一,给环境管理带来了极为巨大的困难:以水污染为例,乡镇企业大部分没有污水
处理设施,直接排放到水体的污水80%没有任何处理;小造纸、五金、水泥、印染、化工
、电镀、制砖遍地开花;乡镇企业平均下来每家只有6个人,93%在农村的家中购置机器
就开工运行,工艺落后,能效低,污染高,每年造成的水污染就造成占GDP4.5%-18%的代
价。
同时,另一方面,更为致命的是,乡镇企业在成立初期就和地方基层政权有着千丝万缕
的紧密联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环境监管法律对其几乎不起作用,监管成本极高,逃
避处罚的动力极大,中国的近5万名环境监管人员面对73万个村庄中的2000余万家乡镇企
业,几乎无法形成有效监管 。

五、对上负责的政治体制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分税体制的影响
官员考评中的唯GDP论与对上负责制对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影响。政府的目标很多,但是在
优先考虑经济发展的目标激励下,官员考评过分注重经济增长和GDP指标,加之我国的对
上负责制,再有公心的官员也很难照顾底层民众的呼声和需求,涉及环境问题的决策过
程隐蔽不公开,民众只有被动接受。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环境问题上也有重要的影响。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收走西瓜,
给地方留下芝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分灶吃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不到位,使
得地方政府在日常支出上捉襟见肘,地方政府用45%左右的财政收入,支撑着75%左右的
支出责任,如公共教育、医疗,当然也包括环境保护 。这使得下级政府成为利益主体,
不惜一切招商引资,谋取财税收入,逼迫生态比较脆弱或者不适合发展重化工业的地区
也纷纷上马此类项目。厦门的px化工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一旦上马将占整个厦门市的GDP
的2/3,大大增加当地的财税收入,促使当地政府不顾厦门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居民的诉求
,做出这个决策,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六、法制观念和执行的缺失
法制的缺失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前所述,我国对于形成环境物品的交易市场、对环
境公共设施的监督监管、对环境损害的追溯求偿、以及对涉及环境不确定性的公共决策
等法律规定上,都存在空白。
同时,我国宪法中对于居民的环境权,至今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宪法的地位也偏低,
并不能作为判例的直接依据。
在法律执行上,执法的精华力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基层,尤其是经济
相对不发达地区,执法的力量极为薄弱,对于分散的乡镇企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
业污染难以控制,甚至难以有足够的人手进行统计。

3 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就环境领域来说,问题
非常严峻,而且趋势是在恶化,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付出重大的代
价,环境问题一旦出现,治理需要很长时间和非常巨大的投入。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应
该是正视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改变增长观念,将环境成本纳入增长的代价,将环境成
本体现在发展过程中,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环境责任,增加环境投入,建设完善环境法制
,并进一步进行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公共改革。经济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下
一步的重要任务恐怕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尤其在环境这个公共领域更是如此。

1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2了防治环境污染,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诸如:成立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政策法规;制定科技标准;控制、治理污染;保护自然生态;进行环境评价;开展宣传教育;发展国际合作;进行环境监察等等。政府有关部门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象财政部、化工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都颁发过相关法规和规章。例如:2006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91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行为,规定了 “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罚。再如:2008年2月6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颁发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防范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通知》;2008年5月13日环境保护部向各有关地区省环境保护(厅)局颁发了:《关于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通知》。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利用生物净化来消除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等。
答案补充
3影响 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据20个统计资料较全的大中城市分析,每年因大气污染所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150万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为2.3万人,肺心病患者17.7万人,肺心病死亡人数1.3万人。
2水污染 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 33.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 全国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答案补充
4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 5植被减少 土地减少 物种灭绝 6中国国际形象堪忧
望采纳。

相关参考: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有那些?
一、空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仍为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二、水域污染。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的...

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原因
问题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生态问题?如何解决?
各地污染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逐年增加,由此酿成的械斗等流血冲突和人员伤亡时有发生,已开始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的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环境问题上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50年代人口问题的覆辙,应当引起我们...

工业革命心以来,世界经济空前发展,但也面临着什么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
人们满心欢喜的以为自己改造了世界却未曾想到大自然正在以另一种方式让人类受到应有的惩罚。环境污染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与使用能源的方式、能源的选择有关。工业革命时期又被称为“煤炭时代”,因为这一时期主要以煤为原燃料,而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煤灰、煤烟和碳粒子,这些物质如果充分分解...

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旧的观念出发,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当前存在问题,如分配不公、机会不均、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公平竞争、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诚信危机、...

环境问题都有哪些?
环境问题有:1、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2、生物多样性减少: 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

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大气污染问题、 水环境污染问题、 垃圾处理问题、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 旱灾和水灾问题、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WTO与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等。治理:把环保工作落到实处,要靠科学的机制。环保工作机制是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环保部门对政府环保...

环境问题有哪些?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危害:1、各类生活污水、工业农业废水导致的水体污染;2、工业烟尘废气、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导致的大气污染;...

当今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哪些?
当今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 ,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5、大气污染: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了有害程度,导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6、噪声污染:...

相关评论

  • 吴泥537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中面临哪些关于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
    17184286469: 资源的减少,人口的老龄化,环境的破坏加重

  • 吴泥5374: 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 作业帮
    17184286469:[答案] 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经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八条基本经验: 一.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向”也没有出路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

  • 吴泥5374: 改革开放以来治理环境的事例 -
    17184286469: 一南水北调 二退耕还林 三近年来在北京周边地区植树,使沙尘天气明显减少

  • 吴泥5374: 我国发展中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主要问题有哪些
    17184286469: 一是人口资源的不协调,部分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人多地少,2004... 三是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海峡...

  • 吴泥5374: 我们生活周围的环境存在哪些被污染被破坏的情况 - 作业帮
    17184286469:[答案] 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乱砍乱伐,黑煤窑,化学试剂的随意排放,乱扔.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3)交通工具(...

  • 相关话题

    ap在线精英在线最新简短笑话,好笑的段子,搞笑句子,男女朋友校园冷笑话,搞笑歌词对白台词,夫妻搞笑对话,手机流行笑话,逗人笑的动物经典笑话,最新幽默搞笑图文,好笑的视频分享给朋友
    若有事情,请联系电邮
    © <搞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