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传之递典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www.gaoxiao88.net
1.置邮而传命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齐国人)向老师请教怎样治国,孟子回答:“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其大意是,孔子说过,道德的流行,比设立邮驿传递公文的速度还要快。当今,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肯实行仁政,就像为百姓解了倒悬之苦,使百姓高兴。因此,效法古人行仁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在,正当其时。置邮而传命,即设立邮驿来传递官方文书。这句话也说明,远在战国时代,我国即已有了邮驿,距今2400多年。
2.烽火报警
我国自周朝开始使用烽火报警。周朝各国在边境上设置边亭,配有亭长或亭尉管理。遇有敌人入侵,就击鼓或举烽。邻亭得到信息后,相继击鼓或举烽。如此接力相传,很短时间内就把战争信息传出百里、千里之外,直至国都。秦汉时代,烽火通信日臻完善,颇具规模:“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烽火台一般设在高爽空旷、便于瞭望而附近又有水源的地方。传递警报的信号有表、烟、苣火、积薪四种。表是用缯布做成的颜色鲜明的旗帜,遇有情况,将旗帜升在表杆上。烟是在高竿上安装一只小笼,需要时点燃它以示警。表和烟常常在白天并举,所以也叫“烽烟”。又因报警烧的常常是狼粪,因而又叫“狼烟”。夜晚的信号时苣火,特别紧急时将积薪点燃,让熊熊火光传递警报。烽火报警报的主要是军情,所以,烽火被作为战争的代名词。周幽王有“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杜甫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呐喊,王昌龄则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的诗句。“百尺楼”指备置烽火的城楼,也称戍楼。
3.鸿雁传书
也称雁足系帛。故事源于《汉书·苏武传》。汉武帝晚年,汉与匈奴间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于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单于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同年,苏武奉武帝之命率副使张胜、随员常惠等百余人出使匈奴,除带去大量礼品外,还归还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完成任务准备返回时,意外发生了:汉降将、匈奴人卫律的部下虞常等策划,乘单于外出打猎的机会,射杀卫律,劫取单于的母亲归汉。由于虞常曾向张胜透过消息,及至虞常失败,单于下令扣留了苏武一行。
匈奴王想尽办法,软硬兼施,企图使苏武投降,都失败了。他们将苏武关在一地窖里,并断绝饮食。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才免于饿死。后来,匈奴人又把他流放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让他放牧一群公羊,说什么时候公羊下崽,就放苏武回国。
在人迹罕至的北海,苏武持节牧羊19载。饥寒交迫不说,期间母亲和一兄一弟相继死去,妻子改嫁,终不能动摇其志。汉昭帝初年,汉朝与匈奴和亲,汉朝遣使要求接回苏武,单于诈言苏武已死。常惠设法见到汉使,教他一法。第二天,汉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皇帝射猎的宫苑)射下一只雁。雁足系有帛书,说苏武现在北海。”单于大惊,不得不放苏武等9人随汉使一道归汉。
上述鸿雁传书的故事,是常惠虚拟出来的。但并非说鸿雁传书的事就绝对没有。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元代初期的郝伯常就曾用自己驯养的鸿雁送过书信。
由于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人们常常以鸿音、雁札、雁书、飞鸿、鱼雁等来代表书信。
4.鲤鱼传书
书信又称鳞鸿、鱼书、鱼素、鱼函、双鱼、双鲤等。鱼与书信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里的双鲤不是真鱼,而是用木刻成的鱼。汉代以前,信封还没有出现。信件是夹在两块木板里面传递的。两块木板刻成鱼形,中间挖成凹形,信件放入,合在一起,用绳子捆好,在打结处糊上泥土,加盖印章,然后发出。
与此相联系的,是典故鱼腹丹书帛。说的是公元前209年,壮丁900人调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因雨阻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于是爆发了大泽乡农民大起义。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为了“威众”,即让人信服,就找来一块帛,上述“陈胜王”3个字,装入鱼腹,偷偷放进渔人的鱼网中。待士卒买鱼烹食,得腹中书,大惊,以为天意。“陈胜王”四处传开。此事见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5.纸鸢飞空
纸鸢即风筝。说到风筝,自然想起曹雪芹《红楼梦》中,探春制作的风筝迷:“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大创造。它的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春秋时代,鲁班就曾削竹为鹊,精巧得能飞上天空,三天不落。战国时代,墨翟曾用3年时间,制成木鸢,会在天空飞翔。纸鸢飞空说的是风筝用于战争。据南朝无名氏《独异志》载:“侯景围困台城,简文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南北朝时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围困在京城建业(今南京)内的台城,武帝之子简文用纸鸢飞空求救。
6.青鸟传书
相传西王母住在昆仑山附近的玉山,有3只青鸟为她觅取食物和传递信息。这3只青鸟长着红脑袋,黑眼睛,绿羽毛,招人喜爱。
有一天,汉武帝和群臣正在举行斋戒仪式,忽然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到承华殿前。汉武帝看到这一美丽可爱的青鸟,甚为惊奇,问大臣东方朔:“这是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回答:“西方王母要来了,青鸟是来报信的。”过了一会儿,西王母果然由两只青鸟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慌忙迎接。从此以后,青鸟传信的传说便流传下来。后人也常以传信的使者为青鸟。唐代李商隐《无题》有云:“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五代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1、鱼传尺素:
  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2、青鸟传书:
  远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名曰诏兰、紫燕,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3、飞鸽传书:
  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更重要地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
  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典故:鸿雁传书。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出处:出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苏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
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雁传书

相关参考:

古代书信传之递典故
”五代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一:青鸟传书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一: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二: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有哪些?
一、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骑马传书。使用马匹来传递书信。骑马传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朝代,特别是在战争时期,用于传递军令、情报等重要信息。

古代关于借月来传达书信的故事?
意指凭借鸿雁传递书信。【故事】苏武,字子卿,原是西汉宫廷中的一位郎官。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因副使张胜私自参与匈奴内部的政变,事情败露,苏武受累被拘。起初,他曾以自杀来抗议匈奴对汉使的非法审讯;继而又以犀利的言辞痛斥匈奴的逼降行径。即使匈奴将他囚于地窖,断绝水粮...

请找一个有关书信的历史典故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山海经》中青鸟...

相关评论

  • 白爽5323: 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如:鸿雁传书、飞鸽传书等.最好字少一点,在五句话之内!急求求求求求求! - 作业帮
    17137919624:[答案]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 白爽5323: 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 作业帮
    17137919624:[答案]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

  • 相关话题

    ap在线精英在线最新简短笑话,好笑的段子,搞笑句子,男女朋友校园冷笑话,搞笑歌词对白台词,夫妻搞笑对话,手机流行笑话,逗人笑的动物经典笑话,最新幽默搞笑图文,好笑的视频分享给朋友
    若有事情,请联系电邮
    © <搞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