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奇闻异事 诗仙李白有哪些史料记载的奇闻异事?

   www.gaoxiao88.net
  杜甫的故事

  家风

  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要到外地去做官,就把他寄放到洛阳城里的姑母家。姑母是个善良有教养的人,对杜甫就像对自己的亲儿子一样,除了在生活上照看他,还经常给他说古道今。

  有一天,杜甫又缠着姑母讲故事。姑母说:

  “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第12集)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百姓们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翘起大拇指称赞道。

  “你爷爷(杜审言)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们都夸他是个才子。”

  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七岁的时候,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给父亲看,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他们也很有兴致地看起来。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扬雄(都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的手笔呀!”客人们看完后说。

  从这以后,这两位客人经常向人们夸奖杜甫,还带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听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绝妙音乐。这对他的影响很大。杜甫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坛佳话

  杜甫二十岁那年,也和李白一样,去周游祖国各地。他离开洛阳,沿着运河,过了长江。秀美的江南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开阔了杜甫的眼界。然后,他回到洛阳又北上,游览了齐赵(在现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登上了泰山。这两次漫游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有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阳会见了他慕名已久的大诗人李白。两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当时,李白受到权贵的排挤,刚离开长安,但“谪仙”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国;杜甫呢,在诗坛才初露头角。他们俩年龄相差也比较大,可是他们彼此都很敬重。

  杜甫拿自己的诗给李白看,向他请教。李白读了《望岳》以后,赞赏地说:

  “子美,你这首诗气魄不小,尤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发人深省,不同凡响!”

  “还是太白兄诗写得气势雄伟啊!”杜甫谦虚地说。

  不久,李白到梁国(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宋州(在现在河南省商丘)一带去了。随后,杜甫也如约赶到那里。秋天,他们同另一位诗人高适相遇,于是三个人一起寻访古迹,谈论时事,打猎游玩。

  过了几天,高适到南方去了。杜甫和李白到了齐州(在现在山东省济南),随后又先后来到兖州。白天他们一起登临名胜,拜访隐士;晚上畅谈痛饮,谈诗论文,喝醉酒就共被酣睡,亲密得像兄弟一样。因此,杜甫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来形容他们的这段交往。李白也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来表示自己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汶水奔流不止。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传为我国诗坛上的佳话。

  困居长安

  杜甫三十五岁的时候来到长安。他想谋取一个官职,好实现自己改变世风、救济百姓的政治抱负。可这时候的唐王朝已经越来越腐败。唐玄宗贪图享乐,李林甫等奸臣当道,一些正直的贤能之士都不能被重用。杜甫在长安待了十年,不仅得不到一个职位,连生活也成了问题。

  为了糊口,杜甫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到王侯贵族府上周旋,以便从那儿得到一点施舍和帮助;有时候就到山野去采药或在屋前种些草药,拿到集市上去卖钱。官场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穷困,使杜甫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他开始关心人民的疾苦,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杜甫到郊外去采药,来到咸阳桥,远远就听见一片震天的哭声,近前一看,只见一队队新兵腰挂弓箭战刀,向远方走去。他们的父母妻子前来送行,正在牵衣顿足,拦路痛哭。哭声和车轮滚动声、马嘶声响成一片,那情景真是凄惨极了。

  “你们上哪里去啊?”杜甫问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兵。

  “上边疆打仗啊!”老兵回答。

  “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叫您去呢?”

  “唉,”老兵叹了口气说,“征兵征到我,没法子啊!听人说,有的十四五岁就被抓去当兵,到了四十多岁才能回来。我这一去,怕连老骨头都要葬在边疆了。家里还有几亩薄田,丢给老伴,哪能种好!租税却一个也不给减少,唉,没法活啊!”说着,老兵流下泪来。

  听了老兵的话,杜甫的两眼湿润了,心中充满了悲愤。当晚,他写下了名诗《兵车行》。在这首诗中,杜甫用生动的语言反映了百姓们的呼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

  千古名句

  经过多年的奔走和努力,杜甫终于在四十四岁那年,被朝廷任命为一个管理军械器材的小官。在接受这个职务以后,他决定先到奉先(在现在陕西省蒲城)去看望一下久别的妻子儿女。

  这一天半夜时分,杜甫从长安出发了。当时正是冬天,寒风凛冽,百草凋零,杜甫骑着驴慢慢走着,手指都冻僵了。忽然,他发现路边躺着一个人,下去一看,原来是个冻饿而死的穷人。

  杜甫同情地摇了摇头,又接着上路了。天亮的时候他经过骊山,隐约听见一阵阵悠扬的乐曲声,抬头一看,朱红色的华清宫门掩映在一片松柏丛中。杜甫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每年冬天都要来这里避寒,这时候他们正在宫中享乐呢。

  杜甫想:长安城里,大官们穿着皮衣裳,吃的是山珍海味,举行歌舞饮宴,尽情享乐,家里的财物多得数不清,酒肉吃不了都放臭了。可是,多少穷人却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被活活饿死或冻死在荒郊。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世道啊!

  到了家里,杜甫才知道自己的未满周岁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他立刻又想起路上见到的情景。后来,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这样不朽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贫富悬殊的事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安史乱中

  在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中,杜甫带着妻子儿女,同老百姓一起逃难。白天他们采野果充饥,晚上露宿荒村,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逃到?州(在现在陕西省),在城北的羌村安了家。

  有一天,杜甫对妻子说:

  “听说老皇上到蜀地去了,太子登了基,我打算到他那儿去为国效力。”

  第二天凌晨,杜甫上路了。没走多远,就被叛军抓住。叛军把他押到长安,见他是个头发斑白的读书人,盘问了一番,又把他放了,但是又不让他离开长安。

  杜甫只能在长安流浪。不过几个月,这座雄伟的京城已经完全变了样。过去皇帝的宫殿和王侯的住所,有的成了一堆破砖碎瓦,有的住满了叛军。街上横七竖八地倒着尸体,不时还有一队队叛军的骑兵耀武扬威地通过,扬起漫天尘雾。

  杜甫亲眼看到这悲惨景象,为国家前途担忧。他在长安期间写下不少优秀的诗篇,《春望》就是其中一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一天深夜,杜甫趁叛军不注意,偷偷地逃出了长安城。他穿密林,爬陡崖,专拣荒僻小路走,好不容易才到达当时唐朝政府所在地凤翔(在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北)。新皇帝唐肃宗见他面容憔悴,衣衫破烂,脚上穿着麻鞋,被他的忠诚感动了,就委任他为“左拾遗”。这是个专门给皇帝提意见和建议的官职。但是没过多久,唐肃宗就觉得杜甫的话不中听,降了他的官,让他到华州(在现在陕西省)去做一名小官。

  “三吏”与“三别”

  杜甫在华州的时候,唐军在外族的帮助下,击败了叛军的主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局势有所好转,但是叛军残部仍在各地作乱,战争仍然不断。相州(在现在河南省)一战,唐军被打得大败。为了补充军队,地方官吏派人乱抓壮丁,敲诈勒索,老百姓的日子更苦了。

  有一天,杜甫从洛阳回华州,来到新安县(在现在河南)的时候,正遇见官府在征兵,抓来的都是些未成年的少年,他们的母亲正在一旁哭得死去活来。

  “怎么要这些孩子去当兵呢?”杜甫问官吏。

  “我们县小,壮丁早抽完了。上头还催着要兵,没办法啊!”县吏说。

  杜甫听了,难过地直摇头。过了新安往西,杜甫到了石壕村,在一个穷苦人家投宿。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惊醒,原来是官吏来抓壮丁。这家的老大爷知道来抓人,连忙跳墙逃走了,老奶奶出去开的门。

  “你家的男人哪里去了?”官吏喝问道。

  “我的三个儿子都上前方去打仗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啦。”老奶奶哭着说。

  “那该你家出的人怎么办?”官吏毫不留情地问。

  “要是非出不可的话,就让我去吧!我老婆子虽说年老力衰,还能做饭。”老奶奶狠狠心说。

  听了老奶奶的话,官吏们发了火,可他们看家中确实没有人可抓了,就真的把老奶奶带走了。

  一路上,杜甫还看到许多悲惨的情景:一对青年夫妇刚结婚,男的就被抓去当兵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儿子、孙子都战死了,他也被抓去当兵。老伴知道他这一去就回不来了,伤心地趴在路边上哭。一个打了败仗逃回来的士兵,回到村里的时候,只见房子周围长满了草,家里空荡荡的,亲人们死的死,逃的逃,一片荒凉景象。当他拿起锄头要去耕种荒地的时候,县吏又派差人把他抓去打仗了。

  杜甫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把他的所见所闻写在六首诗中,那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面貌,写得生动感人,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不朽杰作。

  浣花溪畔

  杜甫对朝廷越来越感到失望,终于在四十八岁那年,放弃了官职。经过一番颠沛流离,他到了那时候比较安定的蜀中(在现在四川省)谋生。

  到成都以后,在亲友的资助下,他在城郊浣花溪旁找了一块荒地,在那儿盖了几间茅屋。茅屋挺简陋,屋内也没多少摆设,但是杜甫很高兴,因为他过了多年东奔西走的穷困生活,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

  浣花溪有三丈多宽,长年流水,春夏季节还可以划船。溪边长着许多树木和一丛丛翠竹,树丛中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户人家,风景十分优美。杜甫喜欢这里,写了不少描写自然风光的诗。

  八月的一天傍晚,天边忽然出现了几片乌云,乌云渐渐扩大,不久遮住了半个天空,接着刮起一阵阵狂风。杜甫茅屋上的草被风吹得四散飞开,有的给吹到树上挂着,有的落到浣花溪里去了。风刚停,瓢泼似的大雨又落下来,直到天黑也没住。茅屋滴滴答答地到处漏雨,床上的被子也淋湿了。杜甫躺在床上,觉得被子冷得像铁似的,他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天下受苦的老百姓,心中充满悲愤,一夜没睡着。

  第二天,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他在诗中沉痛地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几句诗的大意是:怎么才能得到成千上万间大屋子,全都遮盖住天底下的穷人,使他们不怕风雨的侵袭而欢欢喜喜的呢?什么时候如果我眼前耸立起这样的屋子,即使我的住房破了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这几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爱人民的高贵品质,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

  拆篱笆

  过了一段时间,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更困难了。他只能在五月里,带领家人离开草堂,坐船沿长江东下。到了夔州,杜甫得到朋友的帮助,筑了一所草堂住了下来。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一到秋天就果实累累。有一天中午,杜甫听见有人轻声打枣,就推开屋门去看。树下站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手里拿着竹竿,惊慌地看着他。

  杜甫见她骨瘦如柴,衣衫破烂,心里就明白了,忙安慰老妇人说:

  “尽管打吧,这树上的枣多。”

  “谢谢大人了。”老妇人感动地说。

  老妇人又打了一会儿枣,就住了手。杜甫关心地说:

  “坐下歇一会儿吧,你的家在哪里?”

  “就在西边不远。”

  “家中还有什么人呢?”

  “儿子去打仗战死了,老伴病死了,就剩下我一个人,家里实在没吃的了。要不,我哪会到你家来打枣呢?”老妇人说完,忍不住哭起来。

  杜甫只能同情地叹了一口气。老妇人临走的时候,再三地对杜甫表示感谢。

  “以后只管放心来吧。”杜甫叮嘱说。

  不久,为了照看田里的庄稼,杜甫临时住在东屯,把草堂借给了一位朋友。没过几天,他就听说那个朋友用篱笆围住了草堂。杜甫马上想起了那位老妇人,又是送信,又是送诗给朋友,告诉他拆了篱笆,好让那老妇人来打枣。朋友被杜甫的一片真情打动了,马上拆了篱笆。

  几年以后,杜甫的身体越来越差,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他只好四处飘泊,甚至还坐船在江上飘流。这不安定的生活,加重了他的病情。到了公元770年的冬天,伟大的诗人杜甫就病死在船上。

  杜甫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著名的诗人、民族英雄都从杜甫的诗歌中吸取了营养和力量。所以,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内,就有“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题词。这是对诗人杜甫恰如其分的评价。

杜甫故事
家风
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要到外地去工作,只好把他寄养在姑母那里。姑母把她疼的像亲儿子一样疼爱杜甫,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杜甫,还经常给他讲古道今

杜甫最大的奇闻就是杜小妹!参照神奇之家回答的。杜小妹。

杜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飘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住在一所草堂里。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题上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远的东屯去住。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又呈吴郎》。
诗的大意是: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听任西邻来打枣,因为她是没有吃的、又无儿子的老寡妇。如果不是穷困到如此程度,她哪会来打枣呢?正因为她怀着恐惧心理,我不但不干涉,反面表示亲善。现在老寡妇见到你(远客),就提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上篱笆,却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这老妇人被官府剥削得穷到只剩下骨头了,使人想起兵荒马乱,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禁热泪盈巾!

看到了这首诗,让我连想到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同时也对诗人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中国古代哪些奇闻异事

古代考场奇闻异事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 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对于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者官位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地除去,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李邕、李适之、房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遭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到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所以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地阻塞言路。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对考试结果,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啊!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地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竟然默认了这样的考试结果。参加那次考试受到愚弄的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和元结。一代奸臣秦桧先后把持朝政19年之久,他自立门户,收揽奸佞,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架空宋高宗赵构,独掌朝纲,“由是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 不但如此,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一次科举考试中,秦桧还为其年龄不到1岁(只有9个月)的孙子秦埙谋夺状元。他利用手中权力,任命其亲信御史中承魏师逊、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汤思退、右正言郑仲熊、吏部郎中权太常少卿沈虚中、监察御史董德元、张士襄等人为考试官。这些考官对秦桧的意图心领神会,他们想借此机会来讨好秦桧,从而取得高官厚禄。于是,他们就串通作弊,准备录取秦埙为状元。后经人揭发,状元没有当成,但也高中榜眼(第二名),这对于那些穷数十年时间皓首穷经的举子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讽刺,更有甚者,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由于秦桧的营私舞弊,其侄子秦焴、姻亲沈兴杰、朋党周夤等人,都得到了进士的头衔,无怪乎“天下为之切齿”。 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8月9日攻破成都,起义军号称60万大军进入成都,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王位,成为大顺第一任皇帝。这年秋,眼看着清朝军队节节胜利,自己的大顺政权摇摇欲坠,为了不给新政权留下人才,张献忠发诏举办“特科”,征集四川各地举人、贡士、监生、民间才俊、医卜僧道、隐士应试,有不愿意参加考试的,就被“军法严催上路,不至者杀,比坐邻里教官”。到了成都后,他以方便管理为名,将所有考生集中在成都青羊宫,一个不留,全部坑杀,自谓“无为后人有也”,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来源:《书屋》

奇闻异事:
1.唐代诗人李白在开元年间去拜会当朝宰相李林甫, 递上一个名片, 上面题字: “海上钓鳌鱼的宾客李白”,李林甫问他: “您在海上钓鳌鱼, 以何物为钩线?”李白答: “我用风浪激发豪情, 壮志贯乾坤, 用彩虹作丝线, 弯月作钓钩。”李林甫又问: “用什么当钓饵?”李白说:“用世上无义的男子当钓饵。”当时把宰相李林甫嗬得脸都白了!
——《侯鳍录》记载

2.唐明皇曾召集一群学士在便殿饮宴, 乘着酒兴正酣, 明皇对李白说: “我执政和武则天执政比起来怎么样?”李白说: “武皇之时, 国家政策由很多人制定, 大权由奸臣执掌, 在使用人上, 像小孩买瓜一样, 不管香不香, 光拣大的挑。现在国家任用人, 像沙里淘金, 凿石采玉,总能得到精华。”明皇笑着说: “您太过奖了。”
——《天宝遗事》记载
3. 李白曾经写乐府诗《长相思》, 最后一句是: “不信妾肠断, 归来看取明镜前。”他的夫人从旁观看, 说: “你没听说武则天的诗吗厂不信比来常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李白一听, 感到爽然自失, 确实写得不如人家。当然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 李白妻子也很有才学。
——《柳亭诗话》记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主要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相关参考:

杜甫的奇闻异事
然后,他回到洛阳又北上,游览了齐赵(在现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登上了泰山。这两次漫游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有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阳会见了他慕名已久的大诗人李白。两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当时,李白受到权贵的排挤,刚离开长安,但“谪仙”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国;杜甫呢,在...

诗人的名字中许多都带有甫这是为什 么?
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后指人的表字(亦作“父”)。初为象形字。商代甲骨文上部"屮"形是禾苗,下部是"田",整个字像田地上生长着蔬菜,是"圃"的初文。金文与此大同。从春秋开始,下面的"田"形渐渐讹变作"用",上面的蔬菜形先是弯曲的形状,进而作"父",也就由象形字讹变作用为形,...

“甫”是“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谁能给我举几个例子?
》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 远甫刻。

杜甫的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说明:“甫”是古代贵族广为搜求和种植的奇花异草,用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这种生活享受相当于今日大城市的市民到植物园游园。所以,“甫”不是瓜菜果蔬之类的日常食用性植物。当然,奇花异草也会结出奇瓜异果,也可以吃。“甫”字之所以成为古代贵族男子的美称,其原因在于,第一,贵族之家多栽种...

甫字在文言文的意思
开始,起初 如:甫当(始终);甫尔(初始) 〈形〉 1. 大的 如:甫田(大田);甫甫(大而众多的)。 2. 端章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出自:《论语·先进》 原文: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释义: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

甫的意思和含义
甫的意思和含义为:1、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后指人的表字(亦作“父”):台甫(询问别人名号的礼貌用语)。2、刚刚,才:年甫弱冠。惊魂甫定。3、大:“无田甫田”(不要去耕大田)。4、姓。一、用做名词:1、会意变形声。甲骨文字形,从“田”从“屮”(“艹”简体,同“草”),...

“甫”的部首是什么?
甫,部首:用。甫:[fǔ]基本字义 1、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后指人的表字(亦作“父”):台~(询问别人名号的礼貌用语)。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刚刚,才:年~弱冠。惊魂~定。3、大:“无田~田”(不要去耕大田)。4、姓。词性变化 (1)方才,...

“杜甫”的“甫”的读音是什么?
“杜甫”的“甫”的读音是:【fǔ】。释义:1、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后指人的表字(亦作“父”):台甫(询问别人名号的礼貌用语);2、刚刚,才:年甫弱冠;惊魂甫定;3、大:“无田甫田”(不要去耕大田);4、姓。例句:1、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明·魏学洢《核舟记》...

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1.副词。刚;才:一言甫毕。2.古代男子的美称。也指字。参见“字”用甫造句有如下这些:1.我浏览了达甫给我的所有著作。2.谢谢你来看我,神甫。3.他的朋友达甫向他献出拯救良方。4.有一天,潘尼洛甫发现了一桩怪事。5.我在下文中有一部分转述了洛甫的话。6.潘尼洛甫...

甫的多音字,怎么读,有什么意思?
答:甫是一个多音字,这个字读pu,第三声时,指的是栽种着有蔬菜的田地;当它读fu,第三声时,作动词有公布之意,作形容词表示大,作副词则是开始,刚刚之意,而作为名词时,附于名字之后,代表对男子的美称。例:①甫尔,都读第三声,表示刚开始,起初,刚刚的意思 ②台甫,这里的甫读第三声...

相关评论

  • 欧莉1625: 杜甫的趣闻轶事 -
    13395725768: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

  • 欧莉1625: 杜甫的趣闻逸事【短些】 -
    13395725768: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军事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

  • 相关话题

    ap在线精英在线最新简短笑话,好笑的段子,搞笑句子,男女朋友校园冷笑话,搞笑歌词对白台词,夫妻搞笑对话,手机流行笑话,逗人笑的动物经典笑话,最新幽默搞笑图文,好笑的视频分享给朋友
    若有事情,请联系电邮
    © <搞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