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www.gaoxiao88.net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扩展资料:

魏征 

1、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2、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3、魏征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4、魏徵庙建在魏徵墓前,庙仅存大殿一座,拜殿外东西墙壁嵌存有明天启四年《重修碑记》、大明开封府《魏公庙金神重修碑》、清顺治十六年《重修金神碑》、康熙二十五年《魏公庙重修门碑》四通碑。殿前还有雍正五年《今椿魏公神像暨满堂神像碑》,记载了重修魏徵庙的经过。1985年,魏徵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谋反案后,唐太宗李世民怀疑魏征就是侯君集私党,一怒之下下旨推倒了魏征的墓碑,此时魏征刚刚去世一年。因为这件事,后人认为,其实李世民对魏征的所谓喜爱,都是装出来。

魏征生前,被李世民夸得像朵花,死后让他享尽了哀荣,这与推倒墓碑的做法反差太大。难道李世民真的不喜欢魏征?

其实,魏征就是李世民的药,强身健体的补药,救病治人的苦口药。人对于药的感情是复杂的,很难言喜欢,也不能说讨厌,完全看服药者的心态。

个人认为,李世民对魏征是真心喜欢的,恨,只是一种本能反应。李世民对魏征的感情,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尊敬、感激、倚重和锤炼。四个词代表了四个层次,也构建了李世民对魏征最真实的感情世界。

尊敬:李世民对魏征的感情基础是尊敬

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绝不是一步跨入千古美谈的境界,而是经历了,君臣之间的相识相知,到心心相印的阶段。

他们两个第一次相遇就是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气势汹汹地责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离间我们的兄弟之情?魏征毫不示弱地说:

“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魏征看似取死的做法,反而让李世民对他产生了好感,不但饶恕他的罪过,还让他升了官。

对这段故事,有人解读为两个明白人之间的相互吹捧,其实有点过度解读。毫无疑问,李世民的说辞无非是嫁祸于人,将玄武门之变的责任推给李建成阵营。魏征的回怼哪有什么吹捧,不过是死到临头前的不服气,不甘心罢了!

且看魏征的用词,依然称李建成为皇太子,言下之意你不过是杀兄谋位的凶手罢了。接着毫不讳言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就是那个当初一心要干掉你的人!

这种说法分明是在激怒李世民,以这种方式吹捧未免太言过其实。我觉得魏征的想法很简单,死则死耳,痛快淋漓总比窝窝囊囊强!

魏征说这话,恐怕根本没指望自己能活下来,一个连自己的兄弟都下了死手的人,怎么可能对一个势不两立的外人手软,何况他还可以背负一个挑拨离间的罪名,为李世民洗白!

说话的效果不光取决于说话人,更主要的是对话的那个人,李世民却从魏征的话里,看到了他铁骨铮铮的凛然正气,心底里不由暗生尊敬之情。在李世民的是非观里,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这才是直指人心道德深处的风向标。

所以,从那一刻起,魏征就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李世民认为魏征就是心地纯良的人,忠心耿耿的人,这就是君臣相交的基础。

感激:李世民对魏征的感激发自肺腑

魏征一生向李世民进谏二百余事,奏言十万字,仅凭这个数字,魏征坐稳中国第一言官的位置,应当是毫无悬念。魏征的谏言涉及面很广,几乎全方位覆盖了李世民,对李世民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

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害怕被清算,依然有相当多的人对李世民采取抵抗措施。魏征这个李建成旧党,为李世民安抚人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向李世民建议,释放太子千牛李志安和齐王护军李思行,并按原官职录用。理由是,这两个人在旧党中地位很高,对这两个的处置方式,会影响一大批旧党。

李世民依计行事,果然,就这一条谏言,河北一带的李建成旧党立刻瓦解,纷纷转投李世民。李世民大喜过望,他果然没有看错魏征,此人不光是道德君子,还是个胸中有丘壑的能人。于是,李世民提拔魏征为秘书监,直接参与朝政决策。

此后,魏征屡屡上书,纠正李世民在决策过程中的失误,让李世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比如李世民想给长乐公主厚重的嫁妆,被魏征以侄女的礼节超越姑姑(永嘉公主)是违礼为由制止,让长孙皇后都对魏征充满感激。又比如皇甫德上疏触怒李世民,被魏征引贾谊事件劝慰,避免了李世民的报复行动。

魏征的谏言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有一次李世民嫌各地呈送的供果质量太差,魏征不失时机地说,当年杨广就在此地,随便抛弃浪费供奉,一句话点醒李世民。

嫁妆厚一点被批评,吃个瓜都要被叨叨,表面上魏征太过苛刻,其实,他知道人性的弱点就在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良好品行的塑造,全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李世民的光辉形象,正是在自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明君圣主李世民对魏征充满感激,他多次表彰魏征的忠直敢言,一边提拔魏征的官职,一边额外恩赏,还不断鼓励魏征保持大胆进言的风格。

倚重:魏征的药道就是李世民的治道

李世民的明君圣主之名的建立,跟他身边有一群治国能臣有关,而这些人之所以能有所作为,又跟李世民虚心纳谏的宽广胸怀有关系。

纳谏,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人天性不喜欢被批评,偏偏李世民还不是那种没主见的人。可是李世民再强,他也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更不能彻底泯灭私欲。进谏就成了治疗人性弱点的苦口良药。

如果把药单纯看做毫无感情的物体,人很难言对它的感情,实在是迫得不已的选择,本性是拒绝的。这恐怕也是后人怀疑,李世民对魏征的喜欢是作伪的原因。不过倘若将药视为有灵性的药道,恐怕它就不再是冰冷的物体了!

这就是李世民与魏征感情的第三个层次,道的结合,由此魏征也成了李世民保持强健体魄的倚重。

这么说是否夸张?一点也不!倘若不能有此高度的精神升华,李世民岂不成了受虐狂?岂不成了人体药罐?

正是由于“道”的层面,让魏征与李世民之间的谏与被谏持续了一生,魏征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李世民是“蜡炬成灰泪始干”。

锤炼:李世民与魏征的人性碰撞

必须承认,上升到“道”的层面不容易,摩擦乃至激烈的碰撞不可避免,历经风风雨雨的锤炼,才是道形成的必由之路。

药的第一感官是苦,难以入口,是人就逃不脱对它这个感官的束缚。李世民也一样,经常会因为受到魏征的批评而怒火中烧,甚至出现过“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的狠话。也有过一怒之下推倒魏征墓碑的不理智行为。

但这些都不足以证明李世民心底,对魏征的感情基础,反而更加印证了君臣之间的感情,是实实在在历经了风风雨雨才建立起来,更真实,不空壳化。

毫无疑问,这种真情的流露,才使得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牢靠。打个最简单的比喻,朋友关系的建立,肯定不是一两句相互吹捧,一两顿酒局就能建立的,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历经患难,在患难中相互碰撞,相互扶持才得以建立。

因而,李世民对魏征的微词,恰恰是他们建立牢固的君臣关系的粘合剂!是一次次的锤炼!

千古美谈:不倒的丰碑

魏征与李世民这对君臣,之所以能留下千古美谈,既有魏征对臣子大义的恪守,又有李世民的圣君之道的坚守,二者缺一不可。

魏征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曾说过,皇帝能不能接受臣下的谏言,其实关键不在于臣子,而是皇帝有没有雅量听取。

李世民对此也有自己的清醒认知,他曾经说过,照镜子可以正衣冠,正品行必须以铮臣为镜,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铜镜。

看看,从一开始,君臣二人都对自己的定位,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这才能能有后来的君臣千古佳话。

综上所说,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步一步加深的,正是这种牢固的关系,使得李世民对魏征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不能以一件过激的行为而否定。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关系,就是中国封建史上,最耀眼的一对,他们的事迹,将成为永远不倒的丰碑。



1.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

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2.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3.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俊俏奇异,私下里(在内宫,非朝堂)把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征来了,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知道这件事(看出来了),就走向前去汇报事情,就势(向太宗)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暗暗地劝谏太宗。

(魏征故意)说得时间很长,太宗担心鹞鹰捂死,因为太宗向来尊敬魏征,(不敢直接轰他走,只是婉转地)想让他把话说得短些。然而魏征说个没完,鹞鹰(最终)捂死在(太宗)怀里。

4.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在魏征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

5.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来往不绝,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

太宗对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为表彰他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准备举行盛大的葬礼,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

太宗决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礼从简。结果,魏征就像一般读书人死去一样,只有一辆白木车子和一副白布帷帐为他送葬。



1、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

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唐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

2、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3、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它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怀中。

4、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

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18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陛下的诏书上清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也应征,这岂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

魏征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他立即下诏,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当然,唐太宗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

5、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来往不绝,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为表彰他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准备举行盛大的葬礼,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太宗决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礼从简。结果,魏征就像一般读书人死去一样,只有一辆白木车子和一副白布帷帐为他送葬。



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

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

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当初没有听我的话,要不然,现在坐上皇位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

大家都直冒冷汗,觉得魏征要完了。没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征这大逆不道的话之后,非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后来,唐太宗重用魏征,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魏征生活的很简朴,屋子也很简陋,唐太宗想给他大房子,被他拒绝了。

魏征直言上谏,虽经常触怒龙颜,可是后来每当镇定下来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总会认为魏征说的有道理。

“贞观之治”之所以国泰民安,魏征功不可没。唐太宗曾把魏征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镜子,认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

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怀念地说,自己没了一面心爱的镜子。唐太宗为魏征罢朝五日,亲自为魏征写了碑文。历史上一段贤君良臣的佳话,就此落下帷幕。

扩展资料

魏征的文学形象:

小说《西游记》里记载了魏徵变成门神的故事: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王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为了赌胜,胡乱施放雨水,犯了天条,玉帝要将他斩首,派魏徵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

老龙于前一天恳求李世民为他说情,李世民满口答应。第二天,李世民宣魏徵入朝,并把魏徵留下来,同他下围棋。

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梦中灵魂出窍斩了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天天到宫里来捣乱,闹得李世民六神不安。

魏徵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在前门闹了。可没过几天,那老龙又在宫殿后门来找李世民算帐,魏徵于是抱剑为李世民守后门,这样老龙才再也不敢来闹了。

李世民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秦琼、尉迟恭两人之像贴在宫前门口,画了魏徵画像贴于后门,结果照样管用。

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尉迟恭与魏徵便成了门神,双门左右贴秦琼和尉迟恭,单门贴魏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征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1、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
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2、玄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
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当初没有听我的话,要不然,现在坐上皇位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大家都直冒冷汗,觉得魏征要完了。没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征这大逆不道的话之后,非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3、唐太宗重用魏征后,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魏征生活的很简朴,屋子也很简陋,唐太宗想给他大房子,被他拒绝了。魏征直言上谏,虽经常触怒龙颜,可是后来每当镇定下来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总会认为魏征说的有道理。
“贞观之治”之所以国泰民安,魏征功不可没。唐太宗曾把魏征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镜子,认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点。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怀念地说,自己没了一面心爱的镜子。唐太宗为魏征罢朝五日,亲自为魏征写了碑文。历史上一段贤君良臣的佳话,就此落下帷幕。

4、魏征以前向李世民举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他们学富五车,有宰相之才。不曾想在魏征去世不久,杜,候被人举报谋反,于是一个被李世民罢免,另一个直接人头落地。李世民自然怀疑到魏征身上,自古帝王多疑心。
因为谁都害怕部下结党作乱甚至起兵篡位,已经死了的魏征就这么撞到了枪口上。后来李世民又发现了魏征把自己谏言的资料给史官阅读。这让李世民越想越生气,一怒之下把将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都下旨解除了。不过这明没有让李世民解气,他亲自来到魏征墓前,将魏征墓碑咋了个稀巴,一代忠臣魏征,竟落得如此下场。
5、贞观之治时,李世民评价魏征:“尽心於我,献纳忠谠。”意思是说,魏征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献出良策,李世民现在的功绩,有一大半是魏征的功劳,魏征不愧为“千古之名臣”。后来,李世民又说:“当政者应当像尧舜禹学习,做一个明君。自从我重用魏征,天下太平,边境安稳,百姓富足,可见魏征是多么忠益的人。”
贞观19年,李世民亲征边疆,损失惨重,死伤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恼并叹息说:“如果魏征在世的话,他就不会让我去打仗,哪里会损失如此惨重?”后来魏征病逝,李世民悲痛欲绝,失常对身边的人说:“魏征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并留下传世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这句话在生活中对我们也很有帮助,多听取别人的遇见,对提高自己十分有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征

相关参考:

魏徵和唐太宗之间有什么故事?
魏徵,字宣城。初唐政治家。巨鹿人。少了寂寞和清贫,他曾经当过道士。隋末加入瓦岗军,石米战败,被发配唐朝。回到唐朝后,跟随李为太子李洗马。唐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大夫。后做秘书监,参政,名郑国公。魏徵和李世民是封建社会少有的臣子:魏徵敢于直接进谏,多次奉承唐太宗,但唐太宗能容忍魏徵的...

魏征斩龙太宗还魂
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尉迟恭与魏徵便成了门神,双门左右贴秦琼和尉迟恭,单门贴魏徵。拓展资料:魏征的故事魏征,是我国唐朝时候非常有名的人,他在为臣之道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政治的稳定也是一个定心丸,他的种种伟大事迹不仅在当时敲着重要的警钟,促进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且对现代的作用也是影响深远,...

西游记魏征与太宗什么时?
魏征与太宗对奕时,梦斩老龙。当晚太宗梦龙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病。为防鬼祟,他令尉迟恭、秦叔宝夜守宫门。太宗不久亡故,在阴间遇魏征旧友,现为阴间判官的崔珏。崔珏为太宗添寿二十年。还阳途中,太宗被冤鬼纠缠,散金银给众鬼而脱身。2、十一回 阎王派了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贵道门后便走了...

关于卫征的两个小故事。顺便解答一下关于李斯的两个小故事。谢谢大家啦...
先来两个魏征的小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昏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昏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

唐太宗与魏征相处的故事
可以说,唐太宗的人生不能缺了魏征,如果缺了他,太宗也许并没有那时的政治成就,魏征的一生也少不了太宗,正是太宗给了魏征展示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他们是一代明君成就了一代名臣。 魏征的故事 魏征,是我国唐朝时候非常有名的人,他在为臣之道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政治的稳定也是一个定心丸,他的种种伟大事迹不...

唐太宗纳取的是谁的谏?故事是怎样的?简短一点
”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三句名句的作者是谁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白话译文】太宗对梁公说:“用铜当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作镜子,可以...

魏征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征的君臣关系一直以来都被传为千古佳话,魏征直谏敢言,唐太宗善于纳谏,二人和群臣一起开启了贞观之治,使得大唐的国力蒸蒸日上。李密在瓦岗寨起兵后,魏征与李勣等人在账下听命。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跟随李密归降了李唐。李勣占据原来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征便上书请求安抚...

唐太宗和魏征的小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太宗罢朝原文及翻译
太宗罢朝,出自于唐代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另有一版本出自《资治通鉴》。文章主要讲述了唐太宗因大臣魏征常常直言进谏而生气,后来在皇后的开解下转怒为喜的故事。故事的寓意在于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寓意 魏征和文德皇后十分正直。在我们...

相关评论

  • 夔独2221: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 - 作业帮
    13497316710:[答案]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 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

  • 夔独2221: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 作业帮
    13497316710:[答案]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 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

  • 夔独2221: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 40字左右 -
    13497316710: 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俊俏奇异,私下里(在内宫,非朝堂)把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征来了,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知道这件事(看出来了),就走向前去汇报事情,就势(向太宗)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暗暗地劝谏太宗.(魏征故意)说得时间很长,太宗担心鹞鹰捂死,因为太宗向来尊敬魏征,(不敢直接轰他走,只是婉转地)想让他把话说得短些.然而魏征说个没完,鹞鹰(最终)捂死在(太宗)怀里.

  • 夔独2221: 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 -
    13497316710: 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当唐太宗有错误而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时,魏征会顶着"以下犯上"的罪名向唐太宗指出错误.一次,唐太宗想在外省建造一座宫殿,魏征当即向皇上指出,应该节约勤俭一些,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受苦的是百姓,我们应该为百姓,为天下着想.唐太宗听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赏给他布匹和银两,魏征将这些东西都资助给了百姓.唐太宗狩猎时,捕到了一只鹞子,魏征远远的就看见了,怕他不顾国家大事,故意走向唐太宗,唐太宗忙不迭的将鹞子藏到怀里,于是,魏征为了灭灭唐太宗的好玩之心,故意有话没话的和他搭茬,奏报很长时间,也不顾唐太宗埋怨的话语和眼神,动作,以至于把鹞子活活给憋死了.

  • 相关话题

    ap在线精英在线最新简短笑话,好笑的段子,搞笑句子,男女朋友校园冷笑话,搞笑歌词对白台词,夫妻搞笑对话,手机流行笑话,逗人笑的动物经典笑话,最新幽默搞笑图文,好笑的视频分享给朋友
    若有事情,请联系电邮
    © <搞笑吧